社評/國民黨世代交替 兩岸關係契機
旺報社評
國民黨主席改選起跑,角逐者大致明朗。當前美中面臨重大調整,美臺關係極不確定之際,臺灣卻陷入朝野對抗激化、民進黨及賴總統支持度雙雙重挫的困境,國民黨這次黨魁之爭,對臺灣命運與國民黨的前途而言,都非常重要。
未見內鬥 改造有成
這次改選,變化莫測與競爭激烈程度,堪稱2016年國民黨失去政權以來之最。難能可貴的是,公共參與的熱度非常高,長期以來國民黨「內鬥內行」的亂象未再出現,這代表國民黨自我改造有成,民衆對國民黨關心度提高。遺憾的是,截至目前未見國民黨舉辦候選人辯論,討論國家發展的方向與黨的路線、使命及承諾等重大問題。
如今浮上臺面者,或以網路人氣爲號召,或憑藉與綠營名嘴對陣的即戰力而自矜。但國民黨如何在綠營頹勢已現、國際強權大交易日益露骨的此刻,爲臺灣提出「抗中、反中」之外的另一條路?起跑線上的衆人,並無深入的思考和交鋒。
過去4年,國民黨兩岸政策以「對話與國防並重」的「2D」爲號召,這代表對美和對陸溝通並重,但實際上卻呈現極不平衡的長短腿現象,導致國民黨兩岸話語權與主導權流失。2024年民意賦予藍白國會多數優勢,但兩岸觀光交流遲遲未能恢復、陸配合法權益橫遭剝奪,藍營多數立委和黨中央卻諱莫若深,未能急民之所急,有效監督賴政府的懈怠和濫用公權力。
在對陸溝通方面,大罷免初期,國民黨中央對頻遭抹紅的立委組團赴陸交流一事自我噤聲,怯於辯護。從2018年洪秀柱訪陸後,歷任黨主席未再親自訪問大陸,形同自我放棄難得可用的頂層溝通管道。難怪國民黨國際形象模糊,友好國家政府、戰略圈和媒體,越來越不理解國民黨的立場和政策主張,聽信民進黨的片面之詞。
合格的國民黨主席應該在以下幾個面向取得平衡,方不愧爲最大在野黨的當家人,並能說服國內外,國民黨爲重返執政做好了準備。
第一,要掃除兩岸交流、兩岸合作污名化的社會氛圍,使所有合法框架下運行的兩岸互動,不論官方還是民間,都能夠敞亮磊落,理直氣壯。特別是對黨籍公職、地方首長投入兩岸互動,都應予以鼓勵。對民間因涉及兩岸交流而遭打壓刁難者,國民黨也應勇於發聲,捍衛人民權益。
說服美中 臺海降壓
第二,提出幫助產業與民衆安度美國關稅和投資風暴的策略。臺灣面臨20%附加輸美關稅,未來還可能再加數千億美元對美投資承諾的壓力,國民黨要積極爲產業尋找出路,不論是大陸、歐洲、日韓或RCEP市場,國民黨都要有積極作爲,釋出強烈的合作信號,不能在經濟上「唯美是從」,更要爲後續的對美交涉營造民意籌碼。
第三,讓兩岸和平紅利重新煥發。近年來臺海可能生戰的擔憂,使臺灣錯失了許多本該落地的外來投資。現有的日資和歐美資本對臺灣恐遭封鎖、禁運等各類衝突的推演,早已不是秘密,已成爲臺灣經濟潛在的風險。如何讓國際社會意識和睦穩定、交流暢旺的兩岸關係,是國際社會的財富而不是威脅,國民黨責無旁貸。
綠營執政近十年,許多積非成是的流俗大行其道,憲法一中的國家觀念和同屬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日益磽薄。民進黨明面聲稱維持現狀、實踐暗中操作檯獨的手法下,大陸對臺軍事壓力年年升高,展露威懾的姿態。這種態勢,也造成臺灣社會許多心理張力,兩岸民間摩擦頻生。
對於這種因民進黨而起,卻由臺灣一體承受,乃至造成民意質變的壓力,國民黨要拿出與大陸溝通的誠意和實踐力來化解,向臺灣社會與國際證明緩和臺海緊張的能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到讓臺海對峙降壓,新任國民黨主席不但要有誠懇篤實的人格品質,足堪運作國共對話,並獲得國人支持。也要能有效說服美方,臺海對峙對臺灣安全與美國戰略利益都不利。確保臺海無戰事、鞏固臺灣的民主自由,才符合長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