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之死對民主的警訊 不容政治仇恨與暴力浸透社會
▲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活動中被槍殺。(圖/路透)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近年來,美國的政治暴力與仇恨情緒急速升高,從「國會山莊事件」到川普競選期間遭遇槍擊,再到右翼青年領袖柯克(Charlie Kirk)在大學演講現場遇刺身亡。這些血淋淋的事實顯示,仇恨與暴力正在蠶食這個民主典範國家。這種現象並非僅止於美國,臺灣的民主政治同樣也在仇恨動員的氛圍中走向險境。
美國意識形態內戰越演越烈 凸顯政治仇恨帶來的惡果
仇恨一旦被引入政治,便會像病毒一樣快速擴散,破壞理性辯論的基礎,將對手視爲敵人,最終把民主社會拖進惡性循環中。假若民主政體不能設法遏止這種趨勢,無論是美國還是臺灣,都可能淪爲在選票與權力爭奪的惡鬥中喪失理性的國度。
柯克之死震驚了美國,也再次凸顯政治仇恨所帶來的惡果。近幾年,美國政治暴力事件不斷髮生:2021年1月6日,上千名極右翼羣衆衝擊國會,造成多人死傷;2022年,衆議院前議長裴洛西的丈夫在家中遭襲重傷;2024年,川普在競選集會中遭到槍擊,導致一名支持者死亡;2025年,更發生民主黨明尼蘇達州議員與其丈夫被殺害的悲劇。
這些事件都沾滿了仇恨的色彩。無論是右翼還是左翼的受害者,都在說明一個殘酷事實,當仇恨被合法化、暴力被默許,受害者將遍及所有陣營。
多數美國人如今相信,敵對立場的羣體是邪惡的,對國家造成威脅,某種程度的暴力是壓榨對方之所必須。柯克的崛起與殞落,一方面是政治極端化的結果,另方面也是政治進一步分化與相互仇恨的新開端。美國的意識形態內戰越演越烈。
然而,美國政客的反應卻帶有強烈的黨派選擇性。川普對柯克之死大加譴責,卻對民主黨人士遇害的案件僅淡淡帶過;他甚至將1月6日的暴動視爲「忠誠者的行動」,並赦免相關人士。這種雙重標準傳遞出危險訊號,政治暴力不再是一種全民必須一致譴責的惡行,而是依照陣營利益來決定是否正當化。
社羣媒體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極化。柯克遇刺後,右翼網民將其塑造成「基督殉道者」,甚至有人鼓吹「與左派開戰」;不少左翼網民則以嘲諷、冷漠甚至幸災樂禍迴應,認爲柯克「活該」。
當社會失去對生命的基本尊重,仇恨便徹底取代了理性。當政治失去妥協的空間,當對手被描繪成必須消滅的敵人,暴力就會被視爲合理的解決方式。這不僅是對民主制度的破壞,更是對社會和諧的致命打擊。
▼柯克遭槍擊身亡,白宮爲其降半旗哀悼。(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政治仇恨與暴力若不加遏止 終將陷入無止境分裂與恐懼
假如政治仇恨與暴力不只是美國的問題,臺灣的現實也令人擔憂。近期的「大罷免」行動,讓臺灣社會瀰漫着濃厚的敵我氛圍,街頭有人對國民黨立委大喊「共產黨」,民進黨的宣傳語言從過去的「中共同路人」、「賣臺集團」,逐漸升級爲直接將政敵標籤爲「共產黨」,等同將其視爲國家內部的死敵。
這種邏輯極具危險性。當政黨以「境外敵人」的標籤內化到國內政治,當政治異己被視爲必須「打掉的雜質」,就意味着民主社會的多元性被否定,仇恨與暴力的種子將四處散播。
臺灣社會本應珍視自由、尊重多元,然而仇恨動員卻逐步侵蝕了這些價值。以「大罷免」爲例,本是民主機制中的例外手段,應用於公職人員明顯失德或重大違法之時。
然而,當罷免被當作黨派鬥爭的武器,其背後所倚賴的就是煽動選民的負面情緒。罷免大規模發動後,選民透過選舉賦予的「任期倫理」就被破壞,帶來無止境的政治對抗與報復。
更嚴重的是,仇恨動員不僅使公共政策被忽略,也逐漸腐蝕人們的心靈,當選民被灌輸「對手就是敵人」、「就是禍臺分子」的思維,他們將失去傾聽不同意見與包容異見的能力。這種社會氛圍與美國左右兩派在網路上互相咒罵並期望對方受害的態度如出一轍。
政治仇恨的擴散,不只是政治的倒退,更是社會和諧的毒藥、破壞民主的基石。民主的核心在於透過理性對話與選票競爭來解決分歧,而不是透過仇恨與暴力。當仇恨成爲主要動員方式,選舉不再是理念的較量,而是情緒的釋放;政黨不再是政策的規劃者與說服者,而是對立情緒的煽動者,結果必然是政策被邊緣化,問題得不到解決。
仇恨政治也撕裂社會。仇恨動員將公民劃分爲「敵我」兩極,破壞原本應有的共同體意識。當某羣人被標籤爲「中共同路人」或「賣臺者」,其社會價值便被否定,可能招致排擠與暴力。這種排他性不僅侵犯了基本人權,更讓社會陷入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中。
這也培養冷漠與暴力的文化。當民衆習慣以仇恨語言對待政治對手,最終將對暴力事件失去敏感度。從美國的經驗可見,當網民對政敵遇害幸災樂禍,當政治人物選擇性地譴責暴力,社會就再也無法形成一致的道德共識。這種冷漠與雙重標準,正是暴力不斷升高的溫牀。
要避免政治仇恨與暴力浸透社會,首要課題是政黨應自我剋制。民主競爭不是戰爭,政黨應避免將對手描繪成「國家敵人」。批評可以尖銳,但不應越界到人格毀滅或將其敵人化。政黨若只依靠仇恨動員,或許能短暫獲利,但長遠而言必將遭社會唾棄。
媒體與社羣平臺也應承擔責任。當前媒體與社羣平臺往往追逐流量,最能吸引眼球的就是煽動性言論。由於缺乏監督與自律,這些平臺便成爲仇恨的擴音器。民主社會的媒體需要更嚴格的事實查覈與言論規範,避免謊言與仇恨不受控制地散播。
柯克的遇刺、川普的槍擊,以及臺灣罷免運動中瀰漫的仇恨語言,都是對民主社會的警訊。政治仇恨與暴力若不加遏止,終將使社會陷入無止境的分裂與恐懼。
民主不是完美的制度,但它最大的價值在於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任何文明的政治,都不能容忍暴力,也不能依靠仇恨。對話、辯論與妥協纔是民主的根本。
臺灣應從美國的悲劇中汲取教訓,不要讓仇恨與暴力浸透社會,不要讓政黨私利凌駕於民主價值之上。唯有堅持理性、包容與尊重,民主才能持續向前開展,社會才能保持和諧。
▼仇恨動員將公民劃分爲「敵我」兩極,當某羣人被標籤爲「中共同路人」或「賣臺者」,這種排他性不僅侵犯了基本人權,更讓社會陷入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中。(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