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單向譴責的陷阱 柯克之死與民主暴力卷軸
▲三十一歲的保守派評論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遇害,數千人目擊,數百萬人在線上重播。(圖/路透)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人們最常放棄自身權力的方式,就是誤以爲自己沒有任何權力。(The most common way people give up their power is by thinking they don’t have any.)——愛麗絲・華克(Alice Walker)
血痕講堂與半垂國旗
白宮屋頂的狙擊手俯瞰華府,腳下星條旗半垂。這一次不是爲遠方戰事,而是爲一場在大學校園發生的槍擊:三十一歲的保守派評論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遇害,數千人目擊,數百萬人在線上重播。翌日,嫌犯泰勒・羅賓遜(Tyler Robinson)被捕。
案發當天,猶他州長柯克斯在記者會上念出嫌犯子彈刻字的網路黑話,語帶困惑;社羣上則立刻分裂成熟悉的兩端:哀悼、控訴、歸咎。
當晚,總統川普自橢圓形辦公室發表四分鐘談話,重複「日復一日把對手妖魔化」的修辭,卻只點名左派激進分子的罪行,對右派激進份子造成的傷害則隻字未提。這正是當代美國民主的困局:把暴力當成證明彼此正義的素材,而非共同面對的災變。
歷史鏡像 從林肯到柯克
暴力,從來不是美國政治的陌生語言。四位總統林肯、加菲爾德、麥金利與甘迺迪倒在槍口下;羅伯特・甘迺迪與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殞落,讓六〇年代的民主神話染上血色;近代,華勒斯中彈癱瘓、雷根險死、奧克拉荷馬爆炸奪走 168 條生命。
二十一世紀的清單仍在延長:2011 年加比・吉佛茲重傷;2017 年史提夫・斯卡利斯在國會棒球場中彈;2020 年密西根州長綁架陰謀;2021 年國會山莊暴動;晚近又有賓州州長官邸遭縱火、佩洛西夫婿受襲、CDC 遭槍手攻擊、明尼蘇達民主黨州議員與其配偶在家中遇害,以及對川普的兩次刺殺未遂。這不是離奇的斷點,而是一張無盡長卷軸。
數據背後的錯覺與臨界值
誠如數據顯示,美國大多數人仍痛恨政治暴力。達特茅斯大學研究指出,僅約 2% 的民衆認爲「政治謀殺」可接受。但 Bright Line Watch 今年二月調查顯示,當問題轉化爲「若對方政黨推行有害政策」,支持暴力的比例可飆升至一成。
更嚴重的是錯覺:選民普遍高估對方支持暴力的比例,往往認爲「近三成」的對手願意動武。這種誤判爲「隨機恐怖主義」(stochastic terrorism)提供溫牀:當領袖與媒體持續妖魔化,孤狼就覺得「有人必須替天行道」。
全球潮涌 民主共同的病徵
事實上,美國並非孤例。近兩年,日本前首相安倍遇刺、岸田險死;厄瓜多總統候選人白日中槍;法國三週內 51 名候選人遭攻擊;德國五年間針對政治人物的襲擊逾萬起;墨西哥 2024 年選舉更奪走 37 位候選人的性命。
不同脈絡,但共通機制一致:政黨放大敵我敘事,社羣平臺助長憤怒,孤狼將個人挫敗焊接到公共仇恨。暴力的正常化,正在侵蝕制度與世代心態。
單向譴責 狗哨政治
查理・柯克之死後,川普總統的談話譴責「激進左派」,詳列針對共和黨的攻擊,卻忽略民主黨議員與家庭同樣成爲受害者。這種單向譴責,雖能迎合同溫層憤怒,卻破壞跨陣營的「共同防線」更嚴重的是「狗哨政治」(dog-whistle politics):表面譴責暴力,卻暗示對手是根源。
歷史曾提供另一種選擇:1995 年奧克拉荷馬爆炸後,克林頓總統選擇團結呼籲,而非指控對手。今天的川普與白宮菁英卻習於點火而非滅火,拒絕承認本陣營的暴力,於是報復螺旋成爲常態。
▼查理・柯克之死後,川普總統的談話譴責「激進左派」,詳列針對共和黨的攻擊,卻忽略民主黨議員與家庭同樣成爲受害者。(圖/路透)
修辭、制度與公民的三重責任
美國學界與媒體呼籲,要阻止暴力長卷繼續展開,需要三個層次的行動:
修辭問責:跨黨承諾不使用去人化語言;媒體限制「血案榮耀化」。
制度設計:排序選舉與開放式初選降低極端派壟斷,讓候選人迴歸中道語言。
公民賦權:降低公共參與門檻、提升透明度,讓人們相信非暴力途徑仍能奏效。
語言不是風格,而是治理工具;演算法不是黑箱,而是公共空間的交通號誌。若缺乏制度化,民主就會淪爲「狗哨治國」,在怒吼與槍火間流血。
清算政治的陰影
然而,柯克之死不僅點燃了悲傷與怒火,也觸發了一場「言論清算潮」。短短一週內,美國多州政府、企業與學區,對社羣媒體上被視爲「合理化或嘲諷柯克遇害」的言論展開嚴厲追查。
小學教師、高中輔導員、特勤局特工、現役軍人、航空公司員工,甚至知名媒體人馬修・多德(Matthew Dowd),都因社羣發言而遭解職、停職或調查。NFL 卡羅萊納黑豹隊解僱了一名通訊協調員,達美與美航員工被停職,護士與消防員也難倖免。
川普政府更承諾對「外國讚揚謀殺案者」採取行動,國防部長赫格塞斯下令徹查軍人言論,副國務卿蘭道要求領事官員介入。右翼名人則發起「公開點名」,要求追查慶祝柯克之死的教師名單。當國家機器的權力與羣衆的網路獵巫交疊,結果就是「上下夾擊」:一方面是制度性懲罰,一方面是社會性羞辱。
這種氛圍,讓人想起麥卡錫時代的思想清算。不同的是,當年的名單多出自國會聽證,如今的清算則源於社羣截圖與轉發。悲劇成爲檢驗忠誠的工具,言論空間被懲罰性政治佔據。這或許能短期凝聚同溫層,但長期將製造「寒蟬效應」,讓社會更加兩極化。民主若失去寬容,就會在恐懼中自我耗蝕。
文明的最後守望
查理・柯克的死亡提醒人們:民主社會的脆弱,不僅在於子彈,也在於語言與制度如何迴應子彈。當悲劇被利用爲單向譴責的素材,當清算成爲政治的日常,民主的修復力將被一點一滴抽空。
國旗半垂不該成爲常態,而是一則警訊:對所有暴力說不,對所有去人化說不,對所有把血案當作選舉工具與清算手段的語言說不。若能做到這三個「不」,我們纔有資格談下一個「是」——是憲政、是公民、是文明。
▼國旗半垂不該成爲常態,而是一則警訊:對所有暴力說不,對所有去人化說不,對所有把血案當作選舉工具與清算手段的語言說不。(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