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國民黨主席人選的全民考驗
中國時報社論
中天電視臺舉辦的首場國民黨主席辯論會,儘管僅有3位候選人蔘加,卻爲國民黨帶來久違的清新氣息,也爲社會大衆重新認識國民黨提供了契機。辯論過程中,參選人針對國民黨積弱已久的根本問題直言不諱,對藍白合、兩岸政策、黨內團結與年輕世代的接軌等議題提出看法,顯示這場主席選舉不只是黨內大事,更關係到國民黨能否成功轉型,成爲有能力挑戰民進黨,重塑中華民國政局的力量。
改革國民黨 接軌民意
國民黨多年來的沉痾,社會早已耳熟能詳:領導中樞薄弱、派系分裂內耗、路線搖擺不定、話語權失守、年輕支持者流失,乃至於與民意脫節等等。這些問題之所以根深柢固,是因爲長期以來缺乏強而有力的領導者,無法推動真正的改革,也無力形塑清晰的路線與價值認同。辯論中3位參選人從不同角度陳述上述問題,也從自身強項出發提出改革方向。
此次辯論最可貴的,不只是參選人回答的內容,而是整場討論逐漸呈現出一個清楚的共識:國民黨若要重生,必須先進行徹底的體制性改革,無論是強調製度建構與主體意識的論述,還是對藍白合作須建立在制度與互信基礎上的提醒,乃至於提出必須從現實政治出發、避免空談理想的兩岸觀點,都顯示出參選人對國民黨當前困境的理解,是真正在尋求解方。
這些解方中,張亞中主張重啓黨內製度、重建組織紀律與價值路線;羅智強強調務實與民衆對話,正面迎戰綠營抹紅攻勢;鄭麗文呼籲國民黨要重新取得主導兩岸論述的發言權,尤其要拉近與年輕世代的距離,並讓兩岸青年強強聯手,創新時代。
這些看法未必完全一致,但共同的核心是:國民黨不能再僅靠過去的光環存續,更不能躲在反對民進黨的口號後方逃避改革。真正的挑戰是國民黨能否提出一條可行的、能團結內部並號召外部的明確路線與具體方案,並藉此重返執政,爲兩岸帶來永久的和平。
而藍白合作的議題確實棘手,在這場辯論中也反映出黨內的成熟態度。儘管藍白合在大罷免中取得階段性勝利,證明民意對民進黨的不滿,但參選人也普遍意識到,合作不代表失去自我。張亞中主張要先改革自身,再來談合作條件;羅智強以在立院的實際經驗提出合作的願景;鄭麗文則以她組織黨外大聯盟的行動,說明她對藍白合的重視,也提出合作的制度性辦法。但是藍白合變數仍多,必須審慎以對。
扳倒民進黨 兩岸和平
兩岸政策的討論則揭示另一個關鍵點,如今的臺灣,長期被民進黨以仇中情緒綁架,導致兩岸關係惡化,經濟、安全與國際空間皆受到衝擊。辯論中有呼籲恢復國統綱領、尋求兩岸和平協議,也有觀點提醒政策必須兼顧理想與現實,甚至有人呼籲要透過青年交流、文化認同重建兩岸連結。這些觀點不但反映了對臺灣處境的艱困,也揭示了國民黨可以如何重新構築一個負責任、可執行的兩岸政策選項,成爲民進黨兩岸敵對政策的替代方案。
這場辯論會中的提問人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包括周錫瑋、蔡正元、張善政、李鴻源和陳之漢,都提出了最實際且尖銳的問題,這些問題正是一般普羅大衆最關心的問題,也關係着國民黨是否與民意接軌、是否能承擔後大罷免時期的臺灣政局。
整體而言,這場辯論會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一場黨內選舉的範疇。在民進黨長期執政下,臺灣社會對現狀的不滿日益高漲,對和平、發展、安定的渴望逐漸凝聚爲一種政治需求。國民黨是否能在這樣的民意基礎上提供新的選擇,將取決於這場黨主席選舉是否能選出一位真正具備戰略格局、組織能力與改革決心的領導人。從辯論的表現來看,顯示國民黨內部仍有改變的動力與思辨的能力,但是國民黨要選出一位能扳倒民進黨的領導人,確實需要更具霸氣的梟雄型的人物。
這場黨主席選舉,不應只是國民黨黨員之間的權力競逐,而應是全體國民共同關注的政治工程。因爲這不僅關乎一個政黨的未來,更關乎中華民國能否擺脫民進黨長期統治的憤懣和幽閉,重新走上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國家之路。國民黨的再生不只是黨的責任,更是全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