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國民黨主席必須回答的問題

中國時報社論

民意對政黨最大的懲罰,不是咒罵,而是視而不見。臺灣有不少人對國民黨的態度,正從「重視」轉變爲「忽視」,這是國民黨必須集體省思的課題。隨着主席選舉將截止登記,人選陸續浮出檯面,無論哪個世代的候選人都必須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解決黨意與民意脫鉤的現況;二是兩岸政策要如何拒絕隨民進黨拿香跟拜,停止扮演美國代理人。唯有能提出具體作爲的人,纔可能率領國民黨重新說服選民,讓主席改選成爲百年政黨重返執政的起步。

讓黨意與民意重新對頻

國民黨主席改選雖呈現參選爆炸,卻未在社會激起太大漣漪。雖說只有黨員才具備投票資格,輿論的重視與否,與最終由誰出線似乎沒有絕對關係,但社會鮮少聞問的背後,無疑是這個黨與民意脫節的明證。是什麼原因讓民衆選擇用冷漠的態度來看待最大在野黨黨魁改選?人民的沉默,遠比尖銳的批評還冷酷,這不僅會讓政黨失去進步的動力,更會助長黨路線的僵化與同溫層的固化。

這些年來,國民黨爲擴大認同,撕開不重視年輕人的標籤,持續透過政黨主視覺的進化,及社羣平臺經營和短影音的企畫,爭取新世代選民的目光。這些操作,確實讓國民黨自2020年起,40歲以下入黨人數逐年攀升,比例大約都超過當年度入黨數的4成,有其成效。

但不可諱言的是,國民黨的黨員數雖有45萬人,但其中60歲以上者,約佔全體黨員的70%,40歲以下黨員佔不到3%。若以前一次主席選舉來看,當時具主席投票權的黨員數約37萬,黃復興黨部就佔了8萬多人;若加上65歲以上有40年黨齡者,及不用繳交黨費的資深黨員,總計約20萬人上下。這樣的黨員結構,從先天上就難免與主流民意出現落差。

因此,面對眼下的主席選舉,國民黨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這場改選的最大意義是什麼?下屆主席的最重要任務又是什麼?

毫無疑問的,這些問題的源頭都指向兩件事,分別是如何讓黨意與民意重新對頻,及兩岸政策與民進黨有何區隔。

國民黨的黨意在政策的體現上,不乏停留在「反對執政黨」而非「提出替代方案」。以近期引起各界憂慮的缺電問題爲例,當民衆擔心電價上漲與供電穩定,國民黨往往只批評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卻無法提出一套兼顧安全、環保與經濟的完整能源藍圖。又例如,面對民怨之首的高房價問題,在民進黨長期執政下,社會期待的居住正義一再落空,國民黨卻也是批評有餘、對策不足,當然難以被選民期許爲「可信任的執政黨」。

兩岸政策不再拿香跟拜

這些事,朱立倫不是沒注意到。2021年他競選黨主席時就曾喊出,光會戰鬥還不夠,必須有論述,因此他會成立藍軍大智庫,整合馬英九基金會、長風基金會、21世紀基金會、青年發展基金會等力量,「匯聚人才打造影子內閣」。但4年過去,影子內閣無影無蹤,黨的主張依然零散又缺乏細目,奢談建立更高層次的價值感,致使政黨形象模糊,難以跳脫「爲反對而反對」的既定形象。

不只政策主張,下一任主席該如何建立透明與公平的候選人提名制度?如何讓組織內能產生世代交替的制度動力?也都攸關國民黨能否破除醬缸文化的負面印象。

在兩岸問題上,近年國民黨因爲輸掉3次大選,輸到沒有勇氣提出自己的主張,無力導正民進黨的兩岸弊病,甚至怕到不敢與時俱進,不時唱和綠營的「反共」意識形態,拿香拜起別人的神主牌,以爲首鼠兩端就能躲過抗中保臺的紅漆,實際上卻是落得兩面不討好,在兩岸戰場丟盔棄甲。

因此,主席候選人都必須回答,你的兩岸政策是什麼?在賴清德掀起兩岸敵對的政策下,你有何突破性做法?你當主席,你認爲大陸能接受的兩岸定位是什麼?如果不要九二共識,你的替代論述又是什麼?

臺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顯示,賴總統的聲望再創歷史新低,顯示國民黨重返執政的機遇正在浮現,就看新主席能否大破大立。因此,此次主席改選,不只攸關百年老店能否浴火重生,更決定臺灣能否有機會撥亂反正,終止民進黨繼續亂政誤國。任重道遠,國民黨切勿輕忽肩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