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不論誰輸誰贏 朝野必須和解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上任迄今432天,這段將近1/3任期時間內,在對內團結、對外和平方面,不但一事無成,反而朝野更撕裂、臺海更動盪。我們真切呼籲朝野,今天罷免投票結束,不論誰輸誰贏,明天過後,朝野都必須和解。

修復民主 莫忘愛與和平

國民黨在立委選舉取得相對多數後,急切希望善盡在野監督責任,無論在議題設定、監督質詢或政治攻防上,都力求表現。不過,在行政立法兩院權力關係的憲政設計,及過去70年來民主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法規與慣例上,都偏向行政權,在野兩黨希望強化監督權,提出一些法案,但民進黨團拒絕接受,種下藍綠零和對決的禍根。

民進黨推動大罷免,所引發的爭議與攻防,對國家團結造成極大的傷害,朝野都應深切反省。首先,國民黨立委該不該被罷免?在民進黨一貫的標準來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2022年民進黨立委林昶佐遭罷免,賴清德爲他站臺時就說,「林昶佐沒有違法,這個罷免案莫名其妙!」

罷免是公民問責政治人物的權利,當罷免的起念源於執政黨爲掌控國會,就背離制度的初衷,變成政黨鬥爭的延伸及工具。府院黨爲強化罷免的正當性,在宣傳策略上虛構藍營「親中賣臺」,反而對兩岸關係造成更大的傷害,增添臺海戰爭風險,這場罷免豈不更莫名其妙?

賴清德總統在選舉公報上說,他的國家希望工程是追求民主和平、公義永續的臺灣;用愛、和平、非暴力的價值守護民主,建立充滿愛與溫暖的社會;他還說,要落實民主大聯盟精神,跨黨派推動國家進步。然而,他執政以來,屢見府與黨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對在野黨的制衡視爲讎敵,窮盡一切手段令其失效;更看見綠營側翼把非我族類貼上「中共同路人」標籤,路人在街頭拍照記錄生活,也被獵巫,莫名成爲第五縱隊。

民進黨需要深思,賴總統施政的目標是愛與和平,實踐上卻以仇恨與霸凌爲手段,能實現嗎?他希望民主能永續,卻遺忘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真諦?若多數民衆懷疑總統言行不一,失信的領導人又如何繼續領導?

執政黨以極端手段來制裁在野黨,固然是矯枉過正,對民主弊大於利。但國民黨也該深自反省,爲何激起民意如此強烈的反感,爲反對而反對固然讓執政黨寸步難行,但是否同時也造成「國家躺平」的後果,進而流失國家競爭力,讓人民不再能安居樂業?

選票導正 兩岸重啓對話

今天就是罷免投票日,但即便到了此刻,相信不少人還很難想像,一個愈來愈強勢的總統府與黨中央,如果在立法院又成爲多數黨,這不就是典型的「選舉獨裁製」嗎?屆時將用什麼手段洗滌人心、打掉雜質?將對民主體制帶來多大的浩劫?對民生、經濟、軍事乃至兩岸和平埋下多大的危機?

賴政府必須深思,臺海情勢非常不確定,臺灣雖有必要提高防衛意識,但一味備戰卻不促和,只會增加戰爭風險,把抗中保臺視爲鬥爭在野的工具,只會讓社會更撕裂,朝野更難凝聚共識,國家安全機制將因失焦而失效。政權在民進黨手上,朝野合作的主要責任,自然應由民進黨承擔。

朝野和解的更高層次目的,是爲兩岸對話創造機會;兩岸好好對話,臺海纔有和平。明天過後,不論大罷免是否成功,民進黨要開始好好執政,照顧好無分藍綠所有人民的權益,遵守憲政體制,接受國會的正常監督,讓民主永續運作。而其中之首要,就是與在野黨共議國是。

兩岸和平與否決定臺灣的命運。賴清德真要「保臺」,第一步就是與在野黨和解,進而凝聚臺澎金馬共識,重塑底氣打破臺獨框架,進而促使兩岸重啓良性對話,臺灣的民主體制纔能有更深化的發展空間。

我們要永遠相信,民主會有自生的力量,導正「不對的事情」,朝野合作如同101大樓的阻尼球,無論外面風雨再大、地震再強,都能守護大樓屹立不搖。這場決定國家發展甚鉅的罷免,民衆不該缺席,要用手中的一票,督促朝野各自回到該站好的崗位,做該做的事,讓民主得以修復,讓社會迴歸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