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國民黨主席人選 拋棄舊思維(張淑中)
國民黨若想喚起民衆對其信任,就應拋棄「論資排輩」、「資深倫理」的保守思維,並大破大立選出相對年輕且有衝勁的黨主席纔是關鍵。(圖/本報系資料照)
國民黨主席將於10月18日改選,朱立倫多次表達不再續任、臺中市長盧秀燕亦公開婉拒參選,目前雖有7位黨員表態競選,但國民黨內部似仍呈現高度的憂慮,認爲無大咖肯接任黨主席。其實當前國內政治環境已大幅改變,未來國民黨主席應由何人接任,筆者建議國民黨員應從「民意」而不能再從「政黨」角度思考人選。
過去不論總統大選或九合一地方選舉失敗後,國民黨從未深入反省檢討,還爲了黨主席應由誰接任造成各派系相互放話、各擁其主、私下暗鬥;甚至連「代理主席」人選都曾一日三變、形成鬧劇一場,給予外界不好的觀感;無怪乎,即使民進黨政府執政多年、施政成績不佳,但國民黨的民意支持度亦未上升,此由民進黨連續3次贏得總統大選即可得知。
政黨政治即民意政治,政黨運作要以民意爲依歸,才能永續發展並能取得執政機會。未來國民黨新主席不僅要能落實「藍白合作」理念,更要能得到廣大民意支持纔是重點。否則常高喊改革的國民黨,若每次主席改選都是由原班人馬競逐,如此不只讓年輕選民失望、中間選民沒有期待,更會讓國民黨喪失改革的動力。國民黨若想喚起民衆對其信任,就應拋棄「論資排輩」、「資深倫理」的保守思維,並大破大立選出相對年輕且有衝勁的黨主席纔是關鍵。
英國曾經長期執政但後來衰亡的保守黨於1997年下臺後,爲徹底檢討與改革黨務,2005年由黨員投票選出活力充沛、年僅39歲的卡麥隆爲新任黨魁,讓外界耳目一新,後來在卡麥隆領導下,保守黨黨員上下一心、精誠團結,並推出頗得各界好評的政策方案,終於在2010年大選擊敗工黨重返執政。
2016年法國的新政黨「復興黨」(RE),是由現任總統的馬克宏所發起創立,當年創立該黨時馬克宏只有38歲,但由於他的政見新穎,廣獲衆多年輕選民的支持,2017年總統大選在多黨競爭下馬克宏獲勝,以39歲年齡成爲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根據2024總統大選後的一項民調,不論是20至29歲的年輕選民或30至39歲的族羣,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支持率各爲10%與20%,皆遠低於其他兩政黨候選人。以上數據顯示,如何爭取年輕族羣選票,是未來全體國民黨員必須思考與努力的重要議題。此次黨主席改選,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改革契機並能重建國民黨形象。
總而言之,透過協商並推派「黨內大老」參選主席的傳統作法恐已不合時宜,也無法得到外界的多數認同。目前國民黨在財務困頓與資源不足的情形下,仍有幾位形象清新、行事公正、派系色彩不濃、堅持中華民國理念的青壯黨員出來參選黨主席,精神可嘉;未來國民黨只要能公平、公正、公開選出一位黨主席,相信不只能吸引各界及年輕人的關注支持,未來也有助於藍白政黨的進一步合作,並共同打贏2028年的總統選戰。
(作者爲臺灣首府大學前校長、中選會前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