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國安簡報化解對立?(張淑中)

賴清德邀朝野聽取國安簡報,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期待總統是「團結促成者,而非仇恨造成者」。

賴清德總統要國安團隊向在野黨主席進行國安情勢簡報,此舉能否緩解大罷免的衝突性,促成朝野和解,仍是未定在天。在此之前,賴總統須體認到,民選總統權力雖大,依法能控制行政部門,卻不應就此濫權。前韓國總統尹錫悅違法宣佈戒嚴,並遭憲法法庭的決議罷免,即是顯例。

專研「民粹崛起、民主倒退」的國際知名政治學者、史丹福大學研究員法蘭西斯‧福山曾公開表示,尹錫悅因所屬政黨未能在國會佔有多數席位,希望打破政治僵局,因此發佈戒嚴令,卻使得國家陷入危機、政局動盪;福山批評說,戒嚴是嚴重的誤判,南韓多數民衆是不支持此瘋狂行爲。

同樣道理,「罷免失職議員」是民主制度的允許作法,但民進黨此次針對在野黨立委「爲罷免而罷免」的大罷免,無疑是「民主倒退」的行爲,不只有損臺灣國際聲譽、造成國內政局不安、破壞政黨政治運作,更可能引爆臺海戰爭。

臺灣是多元社會的民主政體,不能沒有反對黨存在,未來也不能再回到一黨獨大的獨裁統治。綠營推動以全面消滅在野黨爲訴求的大罷免,是違反全球民主潮流,亦無法得到多數國人支持。《遠見雜誌》最新民調顯示,有45.9%的受訪者不贊成罷免,只有40%贊成,多數民衆反對的原因,主要在「浪費國家資源」與「加劇政治對立」。

儘管主流民意如此清晰可見,但賴清德在520就職週年演說,卻還形容這是年輕世代以合憲合法的方式守護國家;對於朝野紛擾,則僅說會指示國安團隊規畫向在野黨主席進行「重要國安情勢簡報」,此舉若僅是單方面發佈國安危機資訊,在野黨盼了1年的朝野對話也難逃落空命運。

臺灣議題向來受到全球關注,而至今造成至少有30名泛藍立委將進入第三階段的大罷免,看似民進黨初步勝利,但實則未必如此。因爲臺灣長期以來的統獨爭議問題,國際社會雖未必完全明瞭緣由,但此次的臺灣大罷免,顯而易見,是執政黨惡鬥在野黨的脫序作法與反民主行爲。

當前臺灣大罷免的新聞熱度,其實已持續發酵並傳播出去,相信國際社會已開始意識並深入瞭解到,只有4成民意支持的少數總統賴清德,爲了奪回國會勢力讓民進黨完全執政,不惜全面消滅在野黨,推動史無前例、臺灣獨創的「報復性大罷免」。此種當家鬧事的行徑,終將嚴重挫傷我國際形象,賴政府不應繼續以黨之私凌駕國家利益。

(作者爲臺灣首府大學前校長、中選會前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