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奉承川普不如務實兩岸交流

中國時報社論

國慶前夕,賴清德總統接受美國保守派廣播節目專訪,談及臺灣若被併吞將衝擊美國利益,川普若能讓習近平放棄對臺動武,將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對此,白宮發言人迴應「川普理應獲獎」,令綠營歡呼雀躍,認爲賴清德總算和川普「對上」,但白宮發言人只是藉機拍川普馬屁,完全不提臺灣,綠營臺派顯然是想多了。

協助去臺化 自我閹割

賴總統藉諾貝爾和平獎呼籲川普令大陸放棄動武,與不久前拋出「臺灣享受寧靜和平要歸功於安倍晉三」的言論,背後邏輯完全一致。那就是,臺灣的和平要指望美國、日本。民進黨常常批判諷刺藍營喪失國格,殊不知賴總統奉承川普、向安倍致謝,完全丟失中華民國元首格調,也是外交政策「去臺灣化」、自我閹割的表現。

過去人們熟悉的「去中國化」概念,在新冠疫情後,從臺灣獨派的特定名詞逐漸增加了國際政治層面的涵義,一些國家意識到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弊端,因而有人建議在經貿、產業上逐步「去中國化」,也就是「脫鉤」的另一種說法。不過,鑑於考量與北京的外交關係,國際上使用逐漸改以「去風險化」代替。

弔詭的是,川普2.0的外交路線,出現了「去中國化」受挫、「去臺灣化」興起的跡象。前者是因爲,川普原以爲用晶片、高關稅、TikTok可以掐住北京脖子,迫使大陸讓步,沒想到北京出手限制稀土,同樣點中了美國命門,使得美中談判戰線拉長,連國務卿盧比歐也認識到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至於後者「去臺灣化」,最早可追溯到川普以「桌子和筆尖」比喻大陸和臺灣。川普過去對臺灣不屑,首次任內的挺臺動作,大多是身邊人所爲,而這羣人現多被掃地出門。此番班師回朝,孤立主義重商路線取得主導,先是要求臺灣自行將國防預算提至GDP的5%,現在要求10%,後是商務部長拋出「美臺晶片五五分」,意圖把臺灣的晶片產業鏈移植美國,讓臺灣不再重要,甚至甩掉臺灣包袱,構成了川普「去臺灣化」的核心。

美國人如何看待川普「去臺灣化」是美國人自己的事,關鍵在於,賴清德政府爲了迎合川普,自己搞起了「去臺灣化」,主動讓臺灣之於美國的重要性降低。從最開始拱手把臺積電千億美金投資當做見面禮,到後來20%疊加關稅重壓之下提出「園區模式」投資美國,從總統到官員,時時刻刻把協助「美國再次偉大」掛在嘴邊,卻不知川普的「復興美國」是以「掏空別國」爲前提。

與大陸談判 明智之舉

更何況,川普是否有資格獲得和平獎,在美國內部乃至國際社會本就是一個極大爭議的話題。川普的單邊主義、霸凌作風,不僅與和平獎背道而馳,而他誇口的俄烏、中東調停方案也禁不起歷史檢驗。還記得川普上任之初,賴總統提出「脫中入北」,這個「北」就是西方建制派所推崇的自由民主陣營,結果沒多久,賴總統又回頭支持川普拿和平獎,兩頭押寶,註定兩面不討好。

臺灣會不會被併吞,必須靠兩岸對話謀求和平解決之道,而不是藉助美國、日本對抗中國大陸,這樣的結局必然是邁向戰爭一途。中國人的事必須自己坐下來解決,賴政府無視臺灣自己的實力和民意,用豪賭的方式處理國際事務,恰恰是「去臺灣化」的典型表現,結局必然是把臺灣人民世代汗水積累的資產揮霍一空。國家領導人如此孤注一擲,臺灣的確已經成爲「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賴總統在這次專訪中談及「川普可獲諾貝爾和平獎」,本意是重申促進兩岸和平的善意不變,他說:「只要對等、尊嚴,臺灣很樂意跟中國進行談判,透過交流合作來達到和平共榮的目標。」這纔是比諾貝爾和平獎更值得解讀的訊號。賴總統首次提出「樂意與中國談判」,說明這次專訪的用意,與今年520就職一週年前受訪時提出「兩岸談併購」,如出一轍。

雙十國慶日,賴總統又要發表演說。國慶演說與其再奉承川普,或是空喊抗中口號,不如務實擱置兩岸政治定位的爭議,延續這次接受專訪所說,強調「交流合作、和平共榮」的兩岸願景,呼籲雙方爲了和平而恢復對話,這纔是站在臺灣的立場和利益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