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假劣肉製品守護“舌尖安全”
孔德淇
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印發通知,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整治製售假劣肉製品專項行動。專項行動直指製售假劣肉製品亂象,體現了監管部門守護人民羣衆“舌尖安全”、維護市場秩序的堅定決心。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重大食品安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但假劣肉製品仍是餐桌上的“心腹大患”。買到的鮮嫩牛羊肉,可能是鴨肉、雞肉披上了“僞裝外衣”;看似色澤誘人的肉製品,或許是大量添加劑堆砌出的“健康陷阱”;號稱“原切”“鮮切”的肉品,可能是預製調理肉在玩“文字遊戲”。這些不良商家全然不顧商業道德和食品安全底線,用低成本食材牟取高額利潤,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且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肉製品行業覆蓋範圍廣泛、生產規模龐大、產業鏈條較長,涉及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諸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此次專項行動鎖定五大關鍵領域,對全產業風險點開展全方位排查整治。
針對生產源頭管控,監管部門將重點排查整治肉製品生產企業和小作坊採購使用來源不明或檢驗檢疫不合格的原料肉、不合理使用添加劑以及配料表與實際不符等亂象,有望從根源上斬斷“問題肉”供應鏈,杜絕異常原料流入生產環節。在銷售終端方面,城鄉接合部的“流動肉攤”、景區周邊的“特色烤肉”攤點,因其附近人員流動大、監管難度高,常成爲假劣肉氾濫的“據點”。專項行動將緊盯這些重點區域,讓以次充好、調理肉冒充“原切”肉等欺詐行爲無處遁形。
隨着電商的迅猛發展,線上食品交易規模日益龐大。此次行動對平臺內肉製品經營行爲失範、商品信息虛假等問題重拳出擊,明確要求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必須嚴格落實肉製品標識信息檢查監控制度。這不僅是淨化交易環境的必要之舉,更是守護消費者知情權與健康權的底線要求。在當前的網紅經濟浪潮下,“大V”“網紅”的帶貨影響力不容小覷,其帶貨的肉製品理應成爲重點監管對象。專項行動將加大對相關產品的抽檢監測排查力度,精準打擊利用流量優勢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的不良現象,旨在以監管力度校準流量方向,讓直播間的美味承諾變成實實在在的品質保障,不辜負消費者的信任。
與以往“重企業輕個人”的處罰模式不同,此次專項行動明確“處罰到人”原則,強調對製售假劣肉製品違法違規線索深挖細查,實施全鏈條打擊。這意味着將建立明確的責任追溯機制,企業主、採購、質檢等直接責任人一旦違法,將面臨行政處罰,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有助於改變以往食品安全事件中存在的責任界定不清、法不責衆等問題。
當然,要想徹底剷除製售假劣肉製品的土壤,僅靠一次專項行動遠遠不夠。監管部門還要以此次行動爲契機,建立長效機制,將嚴查嚴管融入日常、抓在經常,推動食品安全監管常態化、制度化。生產經營企業應深刻認識到,靠製假售假獲取的短暫利益終將難以長久,必須樹立誠信經營理念,以產品質量贏得市場口碑。媒體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及時公開曝光不良企業,形成強大輿論壓力,倒逼行業走向自律。消費者也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辨別能力,遇到可疑產品,主動留存證據,積極維護自身權益。
食品安全,一頭連着百姓生活,一頭連着社會穩定。此次專項行動既是對民意的積極迴應,更是對市場秩序的有力維護。期待各方秉持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嚴格監督,讓假劣肉製品從市場上銷聲匿跡,讓老百姓都能買到放心肉、吃上放心肉。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