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看五年食品安全形勢,全鏈條監管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根據市場監督部門數據顯示,2021-2023年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樣品合格率連續保持在97%以上,2024年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達99.2%,消費者投訴舉報增速實現五年來首次大幅下降。

新京報記者梳理近5年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年度以及全年分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數據發現,居民消費量大的糧、油、肉、蛋、奶合格率穩步上升,2023年均超99%;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乳製品等12類食品連續三年合格率超99%;保健食品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在99%以上。

從近五年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看,當前主要風險點爲農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及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2021-2023年,農藥殘留超標問題佔比逐年上升,微生物污染呈下降趨勢;2024年抽檢顯示,食品添加劑濫用(含防腐劑)成爲不合格首要因素,治理刻不容緩。隨着2025年2月食品添加劑新國標實施,也將對食品添加劑濫用起到有效遏制。

記者注意到,市場監管部門近年來逐步加大網絡銷售、直播帶貨、餐飲外賣等新業態食品安全抽檢,從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2025年2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看,抽檢覆蓋的線上平臺愈加多樣,不合格批次佔比也有所提升。這也反映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對新型消費形態的主動適應和技術化升級。

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發佈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4)》提到,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監管需要持續深入推進,部分食品安全問題的責任認定也面臨一定困難。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進一步強化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形成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閉環,推動食品安全向系統治理升級。

五大類產品抽檢合格率首次全部超過99%

“十四五”以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持續穩中向好。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市場監管總局”)官網披露的信息,2021年至2023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樣品合格率連續保持97%以上,分別爲97.31%、97.14%和97.27%。

從抽樣種類看,消費量大的糧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製品,肉製品,蛋製品,乳製品等五大類食品,2021年至2023年抽檢合格率均保持在98%以上,其中,至2023年這五大類抽檢合格率分別爲99.48%、99.2%、99.19%、99.86%、99.87%,高於總體水平。這也是2019年後五年間,五大類產品抽檢合格率首次全部超過99%。

2021年至2023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在99%以上的食品種類逐年增加,分別爲15類、16類和21類,其中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可可及烘焙咖啡產品、乳製品、蛋製品、罐頭、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糖果製品、速凍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糧食加工品等12類食品連續三年抽檢合格率均在99%以上。

從全國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樣品的不合格率看,2021年至2023年,餐飲食品均爲樣品抽檢不合格率最高的食品種類,不合格率分別爲6.84%、8.07%和6.96%,其中餐飲具則是抽檢樣品不合格率最高細分種類,抽檢樣品不合格率較高的食品種類還涉及蔬菜製品、食用農產品、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水果製品、澱粉及澱粉製品、糕點等,不合格率在1%至4%之間。

2021年至2023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樣品不合格項佔比變化明顯,其中佔比最高的均爲農藥殘留超標,分別爲26.38%、33.31%、37.66%,三年間佔比逐步擴大;微生物污染佔比連續三年下降,分別爲22.40%、20.73%、18.81%;有機物污染問題從佔比8.3%上升至11.1%,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佔比分別爲12.24%、9.65%、13.08%,獸藥殘留超標占比則從2021年的10.10%下降至2023年的8%以下。

2024年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99.2%,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佔比高

2024年,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守牢質量安全底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5年1月10日舉行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佈會上,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提到的一組數據顯示,食品藥品工業品特種設備安全形勢總體穩定,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99.2%,藥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同時,新京報記者查閱市場監管總局網站看到,市場監管總局網站共發佈了2024年第一季度、第三季度兩個季度的全國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的通告,以及共計15期食品抽檢不合格情況通告(其中包括1期春節專項和1期月餅專項)。

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2024年第一季度以及第三季度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的通告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分別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769478批次、2087424批次,監督抽檢不合格率爲2.36%和2.95%,較2023年同期分別上升0.18%和0.35%。從抽樣食品品種來看,消費量大的糧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製品,肉製品,蛋製品,乳製品等5大類食品,兩個季度的抽檢不合格率均低於總體抽檢不合格率。

同時,新京報記者也梳理和統計了市場監管總局在2024年全年組織的15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共計抽檢的16814批次中,有244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爲1.45%,涉及特殊膳食食品、調味品、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餐飲食品、方便食品、糕點(月餅)等25類食品。

從抽檢食品的種類看,嬰幼兒配方奶粉、食糖的抽檢不合格批次佔比最低均在1%以下,酒類、餅乾、蜂產品的不合格批次佔比均在2%以下。特殊膳食食品監督抽檢的不合格批次佔比最高,爲26.23%,其次是調味品、水果製品、糕點,抽檢不合格批次佔比均爲7.38%,炒貨及堅果製品抽檢不合格批次佔比5.33%,食用油、油脂及其製品,餐飲食品,方便食品,蔬菜製品,肉製品抽檢不合格批次佔比在4%-5%之間。

從不合格項目分類看,抽檢的244批次不合格食品中,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問題佔比最高,共計85批次,佔比34.84%,其次是質量指標不達標、微生物污染問題、質量指標與標籤標示值不符,分別爲66批次、37批次、34批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對電商平臺網售產品的抽檢力度。從上述244批次抽檢結果看,包含多批次網售食品(含電商平臺),其中不合格產品達95批次,佔比38.93%。主要不合格項目及批次數爲: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38批次)、微生物污染問題(21批次)、質量指標不達標(19批次)、質量指標與標籤標示值不符(12批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這一項上,網售食品的不合格批次佔比超過了50%

記者梳理髮現,244批次不合格產品中問題較爲突出的是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問題,這其中涉及二氧化硫殘留量、鋁的殘留量、山梨酸及其鉀鹽(以山梨酸計)、乙基麥芽酚等不符合標準。

其中,二氧化硫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劑和防腐劑,少量二氧化硫進入人體不會對身體造成健康危害,但過量食用會引起如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規定,熟制堅果與籽類中不得使用二氧化硫。熟制堅果與籽類中檢出二氧化硫殘留量的原因,可能是爲改善產品色澤而超範圍使用硫黃燻蒸或亞硫酸鹽浸泡。

山梨酸及其鉀鹽也是目前應用廣泛的食品防腐劑。長期食用山梨酸及其鉀鹽超標的食品,可能對肝臟、腎臟、骨骼生長造成危害。上述涉及食用山梨酸及其鉀鹽超標問題的抽檢食品中,涉及肉製品、豆製品、澱粉及澱粉製品、水果製品等多個大類。《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規定,蜂產品製品、料酒、茯溼膏類方便食品、其他發酵酒、餅乾中不得使用山梨酸及其鉀鹽(以山梨酸計),其他類飲料中山梨酸及其鉀鹽(以山梨酸計)的最大使用量爲0.5g/kg。蜂產品製品、料酒、茯溼膏類方便食品、其他發酵酒、餅乾、其他類飲料中山梨酸及其鉀鹽(以山梨酸計)檢驗值超標的原因,可能是生產經營企業爲延長產品保質期或者彌補產品生產過程衛生條件不佳而超範圍超限量使用。

此外,部分不合格批次的粉絲、粉條中涉及鋁的殘留量超標;還有部分批次的食用油中檢出乙基麥芽酚超標。允許在一定範圍內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長期大量食用乙基麥芽酚超標的食品可能導致頭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嚴重時會造成肝臟損傷、骨骼和關節提前脆變。乙基麥芽酚是一種香味改良劑、增香劑,食用油中檢出乙基麥芽酚的原因,可能是生產經營者以次充好,在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油脂中違規添加。

微生物污染問題中,不合格食品批次中涉及的菌落總數、黴菌、大腸桿菌等超標;質量指標不達標以及與標籤標示值不符,涉及部分批次的營養產品,如嬰幼兒輔食、特殊膳食、營養素等營養指標不達標,或達不到標籤中標識的成分含量等問題。

根據2025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監督檢查食品生產經營主體973.4萬家次,監督抽檢食品679.49萬批次。推進特殊食品生產企業體系檢查,嬰幼兒配方乳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企業實現年度100%全覆蓋,保健食品企業完成首輪5年全覆蓋,累計完成體系檢查2520家次,覆蓋率達到140%,推動保健食品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在99%以上,促進整個行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明顯提升。持續開展民生領域“鐵拳”行動,查辦食品安全違法案件53.6萬件,移送司法機關3298件。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持續開展“特供酒”清源打鏈專項行動,聯合公安機關查獲“特供酒”71.2萬瓶,搗毀製假售假窩點219個。開展嚴厲打擊肉類產品違法犯罪整治,行政執法立案2.2萬起,涉案貨值18.56億元。縱深推進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突出問題整治,對17.5萬家中小學、校外供餐單位進行全覆蓋監督檢查,整改問題22.7萬個。

2025年加強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抽檢,食品添加劑新國標實施後仍有“頂風作案”

今年初,市場監管總局上線全國食品安全“你點我檢 服務惠民生”民意徵集系統,截至6月15日,約340萬人次消費者參與了“你點我檢”活動。消費者重點關注的食品品種有蔬菜及製品、肉及肉製品、水果及製品等;關心的檢驗項目類別有食品添加劑、農藥、獸藥等。

統計數據顯示,市場監管部門針對消費者關心的食品組織開展“你點我檢”抽檢22.2萬餘批次,不合格率2.50%。其中,蔬菜及製品、水果及製品不合格率分別爲4.35%、4.59%,主要是農藥殘留超標、二氧化硫等食品添加劑不合格;肉及肉製品不合格率爲0.79%,主要是獸藥殘留超標、過氧化值等質量指標不合格。

食品安全風險不僅發生在線下也存在於線上。特別是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深刻影響了食品經營方式,衍生了平臺外賣、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許多新模式。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2025年全國食品安全抽檢計劃,計劃部署國家、省、市、縣四級食品抽檢任務600餘萬批次,覆蓋米麪油等所有食品類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突出重點領域監管方面,加大了對網絡銷售、直播帶貨、餐飲外賣等新業態風險的抽檢力度。

新京報記者查閱市場監管總局網站分別於2月21日和5月30日發佈的2025年共兩期食品抽檢不合格情況的通告顯示,一方面,不合格批次產品除了線下門店渠道,多批次還涉及電商平臺、外賣平臺、直播帶貨平臺以及購物App和線上小程序等多個線上銷售渠道;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問題仍在當期抽檢不合格批次中佔比最高。

市場監管總局2月21日發佈的關於23批次食品抽檢不合格情況的通告顯示,在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1315批次樣品,檢出23批次樣品不合格,其中9批次不合格食品系線上渠道,包括飲料、水果製品、炒貨及堅果製品、酒類等食品大類,不合格項目涉及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污染、農藥殘留超標、質量指標不達標、質量指標與標籤標示值不符等問題。

23批次不合格產品中,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問題最多,涉及9批次樣品,約佔近四成。既有食醋、果脯類產品抽檢中出現的甜蜜素超標使用問題,也有在熟制堅果與籽類食品抽檢中檢出禁用的二氧化硫等問題。

其中,經營者爲上海麥德龍商貿有限公司長春寬城分公司在即時零售平臺銷售的、標稱上海富麒華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山核桃味瓜子(750g/袋,生產日期2024年/11/18),被檢出含有禁用的二氧化硫。據悉,熟制堅果與籽類食品中檢出二氧化硫的原因,可能爲改善產品色澤而超範圍使用硫黃燻蒸或亞硫酸鹽浸泡造成的。

市場監管總局5月30日發佈的38批次食品抽檢不合格情況的通告顯示,該局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1950批次樣品,檢出38批次不合格樣品,其中來自線上渠道有20批次,佔不合格批次總量超過一半。從不合格項目看,食品添加劑超範圍超限量使用問題有19批次,佔不合格批次總量的一半,涉及被禁用的食品防腐劑山梨酸及其鉀鹽,該防腐劑不得在蜂產品製品、料酒、茯溼膏類方便食品、其他發酵酒、餅乾中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38批次不合格食品中,還包含2批次涉及脫氫乙酸及其鈉鹽不符合標準。其中,標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老夥計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料酒(調味料酒)(500ml/瓶,2023/10/2),含有不得使用的苯甲酸及其鈉鹽、脫氫乙酸及其鈉鹽、山梨酸及其鉀鹽,以及氨基酸態氮不達標。

標稱遼寧省大連福濱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板栗餅(油炸類糕點)(130g/袋;2025/2/16),含有不得使用的脫氫乙酸及其鈉鹽。

脫氫乙酸及其鈉鹽作爲一種廣譜食品防腐劑,對黴菌和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強。脫氫乙酸及其鈉鹽能被人體完全吸收,並能抑制人體內多種氧化酶,長期過量攝入脫氫乙酸及其鈉鹽的食品會危害人體健康。《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規定,料酒中不得使用脫氫乙酸及其鈉鹽(以脫氫乙酸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24)中規定,糕點中不得使用脫氫乙酸及其鈉鹽(以脫氫乙酸計)。

市場監管部門表示,料酒、糕點中檢出脫氫乙酸及其鈉鹽(以脫氫乙酸計)的原因,可能是生產經營企業爲延長產品保質期或者彌補產品生產過程衛生條件不佳而超範圍使用;可能是生產企業爲防止食品腐敗變質超範圍使用;也可能是其使用的復配添加劑中含有該添加劑;還可能是GB 2760—2024新國標實施後,生產企業未及時調整配方。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24)已於2025年2月8日實施,新標準基於食品添加劑安全性和工藝必要性的最新評估結果,修訂了一些防腐劑、食品用香料、加工助劑的使用範圍和限量等具體使用規定。比如禁止在麪包糕點中使用防腐劑脫氫乙酸,在醃製蔬菜中對其使用要求,從原來的1.0克/每公斤調減到了0.3克/每公斤。

今年上半年,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開展了對食品添加劑新國標實施情況的專項抽檢,聚焦新國標發生變化、百姓消費量大且高度關注的品種,包括麪包、蛋糕、調理肉製品等;重點檢驗防腐劑脫氫乙酸、山梨酸等添加劑項目,專項抽檢共完成監督抽檢307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2批次,不合格率0.65%。不合格樣品爲2月8日之後生產的醬醃菜、糕點,不合格項目均爲脫氫乙酸。對發現的不合格樣品,市場監管總局已督促屬地開展覈查處置、壓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上述抽檢情況還顯示,現制現售類食品均未檢出防腐劑,此次抽檢的現制現售類的麪包、果蔬汁等共計32批次,檢驗了防腐劑脫氫乙酸和納他黴素,結果均未檢出;部分企業已提前按照新國標組織生產。

針對消費者關心的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問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答覆今年4月在回覆網民留言時表示,下大力氣部署專項治理工作,加大涉及食品添加劑的監督抽檢和監督檢查力度,確保食品企業依法依標準使用食品添加劑。

此外,今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在國務院食安辦《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解讀新聞發佈會上提到,接下來將會同相關部門加強網絡銷售食品的安全協同管理,加快出臺配套制度機制,加大監督抽檢和監管執法力度,確保線上線下食品同標同質,讓廣大消費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消費者投訴舉報增速五年來首次大幅下降,“舌尖安全”治理效能轉化爲民生獲得感

今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還開展多個專項抽檢行動,包括開展整治製售假劣肉製品專項行動,部署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於2025年4月至12月在全國開展整治製售假劣肉製品專項行動,着力解決肉製品製假售假等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專項行動明確5個方面的排查整治重點和舉措中,還包括聚焦用戶多、銷量大的平臺,緊盯“大V”“網紅”帶貨的肉製品,加大抽檢監測排查力度。

爲進一步規範食用植物油生產經營行爲,切實保障食用植物油質量安全,市場監管總局部署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於2025年4月至12月在全國集中開展食用植物油突出問題排查整治工作。排查整治重點聚焦食用植物油摻雜摻假、以次充好問題,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及虛假標註問題,此外還聚焦交付裝卸運輸不規範問題。

市場監管總局部署全國市場監管系統開展農村假冒僞劣食品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整治原料污染問題、知假造假問題、欺騙誤導消費問題,包括重點整治線上線下銷售“三無”食品、“山寨”食品,虛假宣傳和違法宣稱功能等違法違規行爲。

消費環境好不好,消費者感受最直接,也最有發言權。據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以來,消費者投訴舉報增速比2023年下降18.6個百分點,實現了五年以來增速首次大幅下降;通過處理投訴舉報爲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47.2億元,同比增長17.1%,24.2%的消費糾紛實現了源頭化解,消費者維權效能明顯提升;投訴信息公示率從78.5%上升到97.1%,消費環境更加透明,消費信息更加對稱。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意見》找準了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中存在的8個薄弱環節,對應提出加強協同協作協調的21項具體措施,進一步理清了各部門食品安全責任,填補了全鏈條監管中的空白縫隙。

在業內專家看來,隨着食品安全全鏈條不斷強化,我國食品安全治理也將邁入統籌全鏈條、全週期、全要素的新階段。食品安全責任重大,着力構建“從農田到餐桌”覆蓋全鏈條的現代化監管體系,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爲治理效能,有助於築牢食品安全防線,守護羣衆“舌尖幸福”。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編輯 唐崢

製圖 盧子雄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