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發布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發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660項,包含2萬多項指標,涵蓋全部340餘種食品類別。
“標準體系中的通用標準、產品標準、生產經營過程規範、檢驗方法四大類標準相互銜接,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規範從過程到產品各環節,保護從一般到特殊全人羣。”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長宮國強表示。
爲食品安全監管提供科學支撐
新發布的標準包括食品標籤標準2項、特殊膳食食品標準3項、食品產品標準4項、生產經營規範標準3項、食品相關產品標準1項、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營養強化劑質量規格標準8項、檢驗方法標準29項,以及《生乳》《滅菌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9項標準修改單。
“本次發佈的產品標準與消費者日常消費的乳製品、肉製品、嬰幼兒食品、食品添加劑、消毒劑等密切相關。”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朱蕾表示,新標準以強化全鏈條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爲目標,進一步保障了消費者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
朱蕾舉例說,《調製肉製品生產衛生規範》等3項新制定的生產經營規範標準,強化了對重點食品類別和污染因素的過程控制,填補了相關領域食品安全過程管理的空白;《消毒劑》標準則新增了使用原則和使用方法,增加了禽屠宰環節胴體表面消毒要求。
新增的29項檢驗方法標準包括食品添加劑、營養成分、污染物、真菌毒素、諾如病毒等檢驗方法。“這進一步完善了檢驗方法標準體系,擴大了檢測範圍,優化了檢測步驟,增加了檢測手段,爲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和企業產品合規提供科學支撐。”朱蕾表示。
食品標籤管理邁向數字化
每次去超市購買食物,李阿姨都會遇到一個麻煩,那就是找不到食品標籤上的生產日期等信息,好不容易找到還因爲字體太小看不清。
“今後,這些問題都會逐漸得以解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於航宇表示,《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和《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兩項標準規定了食品標籤應當向消費者展示的內容,通過掃描數字標籤二維碼,可實現頁面放大、語音識讀、視頻講解等功能,並獲取有關食品成分、使用說明、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等信息。
“新標準將爲數字標籤在食品領域的全面應用提供規範依據,標誌着我國食品標籤管理開始邁向數字化。”宮國強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400款預包裝食品應用了數字標籤。
一些生產廠家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語誤導消費者。對此,新規定強調,禁止預包裝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語,引導消費者正確閱讀配料表、營養成分表等食品標籤信息。
“新標準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將保質期調整爲‘保質期到期日’,按照年、月、日的順序清晰標示。同時,增加了‘消費保存期’推薦性條款,減少食物浪費。”於航宇介紹,食品生產者可根據食品屬性、食用特徵等自願標示預包裝食品的“消費保存期”,作爲食品的最後食用日期,供消費者參考。
新標準規定,爲了確保食品標籤標準在食品行業內順利實施,兩項食品標籤標準均設置了2年過渡期。
凸顯對特殊人羣的關注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兒童青少年時期對其口味的形成至關重要,要從小引導孩子們的健康飲食理念。”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鍾凱指出,本次標準修訂要求預包裝食品應標示“兒童青少年應避免過量攝入鹽油糖”,引導兒童青少年認識鹽、油、糖對健康的雙重影響。
有些消費者購買食物時小心翼翼,因爲自身或家人有食物過敏史,但有些食物標籤並沒有明顯標示。
“食物過敏不僅影響過敏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食品標籤在全球食物過敏風險管理中被視爲最有效的工具。”鍾凱介紹,新規定要求,使用含麩質的穀物、甲殼綱類、魚類、蛋類、花生、大豆、乳、堅果八大類食品及其製品作爲食品配料時,需要在配料表中以加粗、下劃線等強調方式,或在配料表下方通過致敏物質提示語,提示食品中含有的致敏物質。
爲了給早產、乳糖不耐受等嬰兒提供科學安全的營養支持,新修訂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共涵蓋13個產品類別,其中生酮配方、防反流配方等6項爲新增品類,主要服務於患有難治性癲癇、生長髮育遲緩等特殊醫學狀況的嬰兒,同時也覆蓋了部分罕見病的嬰兒羣體,填補了國內產品空白。
“這類食品並不具備針對某種特定疾病的治療效果,而是作爲營養補充或替代方案。”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張玉梅提醒家長,一定要嚴格遵循醫生或臨牀營養師的指導才能使用。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