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築牢全鏈條監管防線,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針對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和食品生產、貯存、運輸、寄遞和配送、銷售、消費、進口等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各環節監管銜接存在的問題,意見提出了8個方面需要健全完善的協同監管措施和機制,共21條具體措施。

民以食爲天,食以安爲先。從"米袋子"到"菜籃子",從校園食堂到平臺外賣,食品的安全與否,直接關係到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從食品添加劑超標、食品假冒僞劣,到校園餐飲和平臺外賣的不規範經營,種種問題暴露出部分環節監管缺失、企業責任缺位以及社會監督不足。鑑於此,唯有建立覆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體系,形成從源頭治理到終端消費的閉環,纔能有效減少食品安全隱患。

此次中辦、國辦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部署多條政策舉措,旨在進一步理清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建立健全協同監管機制,強化全鏈條監管合力,堅決守牢食品安全底線,切實保障人民羣衆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是一項系統工程。食品從生產、加工、流通到消費,涉及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爲食品安全風險的源頭。如果監管體系存在漏洞,食品安全事件便可能頻發,直接影響公衆健康。因此,構建全鏈條食品安全防護網,不僅是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的必要舉措,更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面對食品流通環節鏈條長、主體多、風險複雜的挑戰,中辦、國辦意見覆蓋食用農產品的種植養殖、加工、貯存、運輸、銷售、餐飲服務等各個環節,同時針對全鏈條監管中的職能交叉、技術短板、新業態風險等問題,從責任劃分、技術賦能、跨域聯動等8個維度構建協同機制,覆蓋生產、運輸、銷售全場景,推動食品安全治理從"分段升級"轉向"系統重構",有利於進一步建立起"全程可溯、風險可控、責任可究"的現代化監管體系,有效避免監管漏洞和盲區,確保食品安全在每一個環節都得到有效保障。

食品安全乃國之大者、民之根本。從《食品安全法》歷經修訂完善,構建起覆蓋全鏈條的法律責任體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強化產地環境治理與農業投入品管控,從源頭紮緊安全籬笆,再到《國民營養計劃》《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方案》等專項政策,針對重點領域、重點人羣形成精準治理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構築起食品安全治理的"四樑八柱",推動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仍時有發生,引發社會和公衆的高度關注。從強化肉類產品檢驗檢疫出證查驗,到建立實施散裝液態食品運輸準運制度,從完善校園食品安全協同管理機制,到加強網絡訂餐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中辦、國辦意見聚焦百姓關切的食品安全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創新舉措,爲守護人民羣衆"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食品安全治理永遠在路上,保障食品安全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持之以恆,"食"刻準備着。唯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築牢每一道防線,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把"食"事辦實,才能守護好人民羣衆"舌尖上的安全",讓人民羣衆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文/羅建華

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