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老舊生鏽的美軍,與不斷更新的棄臺論
美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主張美國應該專注對抗中國大陸。(美國國防部官網)
與以往不同的是,美國不曾要求盟友在臺灣問題上展現「戰略清晰」的姿態,畢竟,美方從未揚棄「戰略模糊」路線。
但柯伯吉不管,他急切地希望鞏固自己長年宣揚的「拒止戰略」(The Strategy of Denial),對北京施加更爲具體而明確的威懾信號,並不惜主張美國將戰略資源從歐洲與中東抽走,轉往印太地區。
柯伯吉與美國傳統鷹派不同,後者主張維持美軍在全球的軍事佈局,但三阿哥認爲應將資源集中在印太地區。3月,在他的就職聽證會上,面對鷹派的質疑,柯伯吉稱「臺灣並非美國生死攸關的利益」,但對比他現在的作爲,當時的表態只是敷衍鷹派而已。
綠營可能會大肆傳播柯伯吉的「抗中保臺」路線,但問題的核心卻是,美軍基本已無法單獨對中國形成有效的威懾。而這就是三阿哥要求日澳戰略清晰的唯一原因。
海軍,是美國假想臺海戰爭的主力,卻也是最問題最多,戰力最差的美國軍種。
在與中國的長距離作戰假想中,工業製造能力與軍事資源補給是重中之重,但美國海軍坦承,其缺乏足夠的船隻來護送海運船隻穿越太平洋。海運司令部也吐實,其實際上沒有足夠的艦艇來爲美軍提供補給。
更糟的是,檀香山「紅丘地下燃料儲存設施」的關閉,給美國面向太平洋的後勤網路留下了一大漏洞,而且似乎沒有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
這就能解釋,爲何美國近兩年不斷地在菲律賓增設補給網路,同時也說明了美國對日澳兩國日益迫切的擴軍要求,以及確立戰爭指揮系統。答案就是這麼簡單粗暴——美軍不行了。
日,澳兩國可不像菲律賓這麼笨,它們深知美軍的戰力與戰意大不如前,所以才急於將盟友推到前線當炮灰,而且還要求盟國負擔更多的軍費,因此,根本沒有可能遞出投名狀,或簽下賣身契。
換言之,與美國鷹派相較,柯伯吉對「美軍生鏽」的認知深刻得多,那些坐在國會殿堂享受軍工複合體「捐輸」的鷹派議員,不是狀況外,就是基於自利的理由,主張維持「天下布武」的軍國主義者。
談到工業製造能力,五角大廈稱,今天中國的造船能力大約是美國的230倍,即便就當這是爲了爭取預算的誇大之詞吧,保守估計,當前中國的工業製造能力也是百倍於美國。
一百倍的差距是什麼概念?80年前,日本掀起太平洋戰爭,但美國的工業製造能力是日本的10倍。中美的100倍與美日的10倍,小學生都算得出臺海戰爭的結果將是什麼。
爲什麼日本當年明知工業能力不如美國,仍主動掀起太平洋戰爭?這源於一種有道理但不可靠的戰略設想 ——利用距離優勢,將美國拖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最終便能透過談判達成和解。
此一戰略設想,就是基於「若資源不如對手,那就讓對手消耗比自己更多的資源」,將戰爭拖到和局爲止。日方認爲,戰場距離是拖垮強大對手的唯一關鍵,而這並非沒有道理。
那麼,當年日本爲何失敗?其原因之一,就是沒在偷襲珍珠港時,摧毀美國航母以及「紅丘地下燃料儲存設施」,致使美軍得以快速恢復戰力,並在7個月後的中途島戰役擊敗日軍,扭轉了戰爭形勢。
這麼看就知道,當前,美軍除了所有軍種都面臨嚴重的後勤保障和維護問題之外,太平洋上的能源與彈藥的補給線也已中斷,因此必須要求日,澳,菲重建戰爭網絡,以彌補美軍在各方面的嚴重不足。
然而,對澳洲而言,美方先以AUKUS框架強逼坎培拉購買美製核潛艇,現在還要求明確「抗中保臺」的姿態後才交貨,這是既要賺澳洲錢,又要澳洲捐命的惡劣態度,怎麼可能接受?日本自然也有同樣的感覺,甚至更不爽,因爲東京是臺海戰場第一排。
所以才說,柯伯吉最近的作風,凸顯的是美軍生鏽,威懾力快速下降的事實,而日澳兩國對美軍的外強中乾,看得比誰都明白。
由此,因應美軍生鏽所衍生的「解決方案產業」——各種兜售解方的昂貴智庫——現在已開始沿着柯伯吉的剋制路線,給出了不斷更新的「棄臺論」,以服務五角大廈日益六神無主的戰爭想定。
「棄臺論」,不見得是「直接放棄臺灣」,其目標總的來說有三:一,體面下莊;二,以非軍事手段維持現狀,避免浪費美方的軍事資源;三,一方面自己退卻,一面將盟友拱向前線。
方法包含但不限於:一,否認臺灣對美國的重要性;二,增強北京避戰的需求;三,避免刺激中國開戰;四,增強第一島鏈國家的戰力(但不武裝臺灣),以避免失去臺灣出現戰略真空;五,確保在失去臺灣後,制裁北京的非軍事能力;六,與北京做大交易。
智庫不斷更新的棄臺論,日益呈現多樣性,並隨着「戰爭對美國不利」的思路,以及中方爲避戰而實施的灰色地帶戰法,方法隨時動態調整。
不同的智庫代表不同的立場,對於反對「軍工複合體」的智庫而言,通常會選擇否認傳統的「保臺論」路線,放大臺海「不會發生戰爭」的論據,屬於「消極棄臺」。
如知名的昆西研究所,最近屢屢強調北京無力入侵臺灣的3個原因,以及入侵臺灣的8個障礙,來反駁美國鷹派將中國視爲「步步進逼的威脅」(pacing threat)的戰略路線。
如果不瞭解這類智庫的立場,很容易以爲這類主張屬於「保臺論」,但事實上,強調臺海很難發生戰爭的論述,恰恰就是「棄臺論」的一種變形。這類論點說穿了,就是不服五角大廈在印太地區窮兵黷武的作風,認爲所謂臺海戰爭是虛假敘事,只是美軍多要預算並持續浪費的藉口。
反對軍事擴張的「棄臺論」,要求華盛頓集中資源對付北京的灰色作戰,包含反封鎖,反隔離的各種外交手段,以及經貿,科技戰略。總的來說,此一論述路線認爲,臺灣不需要美國保護,因爲北京不會打,臺灣易守難攻,投入戰爭資源是浪費且無效的方法。
即便是二戰時的日本帝國,敢於偷襲珍珠港,卻也不敢將戰場設定在加州海岸,因爲距離決定勝敗。既如此,美軍想跨太平洋與中國一戰,並直挑中國的核心利益下手,這是無疑是作死,就更別說工業生產能力,中方已是美方的百倍了。
柯伯吉的「外強」作風,證實了美軍的「中幹」,也預示了「棄臺論」野蠻生長的前景。(作者爲專欄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