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石棉縣:創新農村集體經濟三大發展路徑

雅安市石棉縣結合全省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任務,依託山區特色優勢產業加速發展的比較優勢,全力賦能農村集體經濟增量提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成功探索出“資源+、合作+、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村集體經濟三大發展路徑。2024年,全縣52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淨收入突破1450萬元,村均超27萬元,較2023年同期大幅增長22.8%。

探索“資源+”,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一是盤活閒置集體資源。大力支持村集體整合利用閒置土地、房屋和設施設備等資源,通過流轉、租賃和引進企業經營,實現村集體財產性收入穩定增長。全縣清理撤併村騰退的閒置辦公用房、活動陣地、村小等2.49萬平方米,清理閒置資產資源150餘處進行出租,實現多元化盤活利用,2024年帶動全縣村集體增收200餘萬元。

二是挖掘文化旅遊資源。重點引導村集體引進或成立旅遊公司,發展生態康養民宿、民族民俗體驗等鄉村旅遊經濟,推動“農文旅”融合。安順場鎮安順村建立紅色旅遊運營平臺,開設大渡河奇石、文創產品銷售、民族服裝租賃、啓渡書吧等新興業態,打造集“吃住穿遊購娛”於一體的新消費場景,促進村集體2024年增收50萬元。

三是強化整合項目資源。重視用好用活各級項目資金支持集體經濟發展,制定縣級相關部門集體經濟增量提質分工合作工作方案,將14項任務分解到23個單位,強化項目整合,形成齊抓共管合力。聚焦全縣黃果柑、枇杷、生豬等特色產業和社會化服務、農產品精深加工支撐產業,累計爲32個村爭取中省財政資金320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1200萬元,建成精品民宿、漿洗房、塑框廠等22個村集體增收項目,每年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300餘萬元。

探索“合作+”,凝聚集體經濟發展合力

一是強化跨村共建。打破單村發展實力單薄壁壘,統籌整合多村資源,有效發揮協同效應。回隆鎮竹馬村、晏如村、回隆村聯合探索“聯村黨委+聯村集體經營公司”發展模式,整合中省財政資金300萬元建成隆創塑業包裝製品生產廠,由聯村集體公司統一運營管理,有效融入全縣百億碳酸鈣產業鏈,三個村的村集體每年實現增收30萬元。美羅鎮山泉村與迎政鄉新民村、紅旗村實施“飛地抱團”發展,資源共享,產業共建,共同創建黃果柑粗加工建設項目,三個村的村集體年均增收20萬元。

二是實施村企聯建。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優勢,引導村集體將資源資產以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參與龍頭企業項目,實現穩定增收。新民鄉海耳村與四川山海間公司共建“海耳書院”,開發休閒娛樂、藤編文創等特色文旅產品,促進村均集體每年增收10萬元。

三是推進村社合作。發揮村集體、供銷社、合作社各自優勢,加大股金、股份、業務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迎政鄉紅旗村和王崗坪鄉愛國村以“三社”融合方式分別創辦農資服務網點,有效整合多方資源提升“爲農”服務效能。美羅鎮坪陽村創新村集體與合作社融合發展模式,以村集體入股合作社方式,輻射帶動周邊9個村集體共同發展,村均集體增收達35萬元。

探索“服務+”,提升集體經濟發展潛力

一是強化生產和生活性服務創收。充分發揮集體經濟提供服務的組織優勢和在地優勢,支持村集體成立經營性服務組織,提供代種代收、環境整治、綠化維護等服務,並承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維護等工程,帶動集體和農戶增收。全縣已有村集體組建的服務隊伍20餘支,每年帶動羣衆5000餘人次就近就業增收。美羅鎮6個村由各村集體爲全鎮1429戶農戶實施安全屋建設,爲全鎮集體經濟增收372萬元。安順村與工業園區6家企業簽訂生活物資配送合同,協助做好日常物資採購,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

二是促進文旅產業配套服務創收。引導村集體依託資源優勢,通過完善景區配套服務實現集體增收。王崗坪鄉新橋村依託王崗坪景區設立集體經濟“共享攤位”,創新性拓展村集體和農戶增收渠道,登上央視財經頻道。王崗坪鄉挖角村由村集體購買漿洗服務設備,以設備租賃形式引入第三方機構,爲王崗坪景區不斷髮展壯大的民宿產業提供被褥漿洗服務,2023、2024連續兩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

三是注重拓展新型服務創收。支持集體經濟結合全縣鄉村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需求,逐步從傳統服務向新型服務領域拓展實現增收。全縣成立村集體關聯公司72家,12個村通過提供經營管理、勞務派遣、發展農村電商、開展社區團購等服務實現增收。2024年全縣集體經濟以提供多種服務實現創收470萬元,集體經濟的服務廣度和深度顯著提升。

(來源: 駱希 四川師範大學,張耀文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