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年來,爲破解鄉村振興土地要素制約瓶頸,涇縣深入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積極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入股聯營試點,多種方式拓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路徑,先後入選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縣、全省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試點縣。
堅持解放思想敢突破,創新路徑破瓶頸
突出先行先試。學習借鑑山東莒南、重慶大足、江蘇溧陽等地經驗做法,積極爭取自然資源部和省自然資源廳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涇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實施方案》《涇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集體建設用地興辦企業的實施辦法》,堅持一任接着一任幹,在全省、全市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入股聯營改革。截至目前,全縣共入市土地56宗,面積570.66畝;入股土地29宗,面積488.79畝,保障了66個項目順利落地。2025年2月28日,涇縣作爲安徽省入市試點工作縣的唯一代表參加自然資源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座談會。
摸清存量底數。全面摸清存量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底數,分類建立數據臺賬和動態更新儲備庫,確保滾動推進、高效銜接。截至目前,全縣閒置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共307宗2531.19畝,均已報自然資源部上圖入庫。
注重規劃管控。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引領和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使用權確權登記及用途管制,合理安排規模佈局和強度時序等。截至目前,已批准實施村莊規劃28個、通過評審20個、正在編制12個;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登記4.7萬宗,登簿並匯交省平臺4.3萬宗、使用權發證3.2萬本。
堅持規範有序強機制,築牢制度防風險
建立基準地價。出臺《涇縣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基準地價體系,確保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不流失。截至目前,涇縣商業、工業地塊入市、入股均價分別爲30—45萬元/畝、10—11.5萬元/畝,累計入市成交金額1.16億元,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資作價入股金額8505.89萬元。如:蔡村鎮月亮灣山隱酒店項目,入市面積爲3.684畝,入市成交價爲233萬元,成交單價達到63.25萬元/畝;涇縣津達建材有限公司年加工商品瀝青、混凝土80萬平方米項目,使用集體建設用地面積4.2135畝,入股價格爲52.04萬元,單價達到12.35萬元/畝。
規範審批程序。建立發改、財政、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和所屬鄉鎮聯合審查機制,完善申請覈對、集體決策、方案審查、入市交易和用地審批、土地收回、供後監管等相關流程,確保集體建設用地利用合法合規。
加強供後監管。建立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標準體系,對畝均投資強度、稅收等指標進行限定,實行工業用地“雙合同”監管、加強供後巡查,嚴防產能過剩、重複建設、閒置低效用地等問題。
堅持農民爲本重實效,共享成果促振興
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建立健全村民(社員)全程參與決策機制,將入市、入股工作納入村集體“四議兩公開”內容,切實保障村民知情權、決策權。
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研究制定《涇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徵收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入市土地增值收益中工業用地按70%、商業用地按50%比例返還給村集體,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整治、特困救助和農戶分紅等,真正讓農民成爲參與者和受益者。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結合入市入股改革,梯次推進村莊佈局、土地綜合整治、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等重點工作。如蔡村鎮愛民村村委會投入入市改革土地收益資金72萬元,實施愛民村水毀河堤修復工程、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等6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歐陽如晨 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