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全球經濟金融發展新路徑
經濟日報記者 馬春陽
近日,202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舉辦。與會者圍繞全球貨幣體系、國際貿易與投資、全球經濟碎片化挑戰等熱點主題展開觀點交鋒,爲全球經濟金融的發展探尋新路徑、注入新智慧。與會專家普遍認爲,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經濟與金融體系,已成爲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關鍵路徑。
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焦捷在論壇上表示,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全球化面臨嚴峻挑戰。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碎片化加劇,不穩定不確定性上升,全球經濟面臨着增速放緩的結構性困境與分化風險,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全球貿易秩序面臨新的嚴峻挑戰,對國際經濟循環造成阻礙。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劇,全球金融穩定風險顯著增加。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加強經濟金融穩定以提高韌性,意義十分重大。
焦捷表示,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和穩定錨。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倡導者,並正從全球治理的規則追隨者逐步轉向制度改革者。中國致力於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當前,中國正以新質生產力破解增長瓶頸,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融是“國之大者”,關係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系統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五篇大文章”構成了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驅動力。
聯合國貿發會議投資與企業司司長、聯合國可持續證券交易所倡議主席李楠認爲,近年來,貿易與投資的驅動力和決定性因素有所變化,在傳統的經濟效益效率、產業鏈成本的基礎上,對產業鏈多元化、地緣政治、安全性的考量增加,導致不確定性、風險管理成本增加,投資意願下降。在全球化發展失衡、不平等加劇的時代,數字經濟更需以包容性政策來推動數智時代的均衡發展,消除數字鴻溝,共享數字紅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馬歇爾·米爾斯表示,當前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抑制企業投資,削弱供應鏈效率。他認爲,貿易緊張局勢和不確定性正在削弱全球經濟活動與創新能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模型測算,這類政策對所有主要經濟體都產生了負面影響。他還就中國的應對措施提出了建議:在短期內,應加大財政支出力度,以提振內需,並通過擴大社保覆蓋來緩衝外部衝擊。同時,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應繼續支持需求增長,增強銀行業的韌性。中期來看,財政政策還應支持房地產領域的調整。長期而言,應推動結構性改革,包括完善社保體系、改善社保繳費體系、減少對產業政策的依賴,從而激發市場活力、提高生產效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表示,中國經濟雖然保持穩健發展態勢,但仍面臨一些結構性挑戰。在支持外貿企業方面,田軒建議,應採取短期紓困與中長期發展相結合的政策組合。短期內,可通過稅收減免、貸款展期、利息優惠等措施來緩解企業經營壓力,地方政府可視情況提供適當補貼。中長期則需着力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能力建設、國際市場拓展支持、海外投資風險保障等系統性舉措,幫助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暢通國內大循環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關鍵所在。”田軒認爲,一方面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重點破除地方保護主義,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統一市場監管標準。另一方面要優化宏觀政策實施,加強財政貨幣政策協同,建立政策效果動態評估機制,確保政策精準有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