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敢用身心調適假 調查曝主因、若與家長有關怎請假

今年的108課綱觀察報告蒐集了1004份來自高中生的問卷樣本,在報告發佈會上,學生團體邀請立委、教育部代表參與座談。記者李芯/攝影

高中職身心調適假於去年8月正式上路,學生團體EdYouth在今年的「108課綱觀察報告」中,亦調查學生使用情形,結果發現只有9.7%受訪學生請過身心調適假,限制請假天數、家長同意門檻以及教師與同儕的態度,是學生申請的主要障礙。

今年的108課綱觀察報告蒐集了1004份來自高中生的問卷樣本,瞭解學生對教育體制的心聲。針對身心調適假的實施狀況,主筆學生之一李秉勳表示,在政策上路前,高中職學生有超過5成表達願意使用心理健康假,但根據調查,只有9.7%學生有請過身心調適假。

調查詢問學生,在請身心調適假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或阻礙,有學生指出,請假需要家長同意會讓人卻步,尤其若學生心情不好的原因是家長,怎麼請?也有學生家長認爲「有病」的人才會請,留下請心理假的紀錄很丟臉。

報告更指出,有學生請身心假時,被校安人員先入爲主認爲「只是想請假」,還有老師會因請假而「酸人」。另外,多名學生都擔心請身心假就會被約談、去輔導室諮商,有人直言「在限度內請假不應該被特別關心,我只是累了,不是放棄了」。

許多學生不願請身心調適假的原因與家長有關,對此,立委陳培瑜在座談中指出,學生最大的困境,就是在與家長、同儕、老師求救時,對方不一定能理解心理假的意義,因此要持續和社會溝通,倡導心理假的合理性。

報告也呼籲,鑑於未成年的特殊處境,未來教育部在推動身心調適假的同時,應針對高中以下學校學生考量多元可能性,同時促進家長參與學生輔導工作,並建立友善學生的社會環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