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提前2小時吃 搭配飯後15分鐘快走 他血糖穩了

晚餐提早吃,拉長夜間空腹時間,可以幫助早上血糖穩定。(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想控制好血糖,除了靠正確飲食,正確的運動時間與進食時間也很重要。腎臟科醫師廖述寬指出,想要讓血糖在3個月內有明顯改善,有3個習慣可以執行,首先就是15分鐘中等強度的快走,且要在飯後執行,再來是拉長夜間空腹時間,一位早上空腹血糖都偏高的病患把晚餐提前2小時吃,一個月後早上的血糖就下降一大截;最後是勇敢地定期量測血糖,才能及時調整方向。

運動能降血糖,但最有效的是在餐後執行。醫師廖述寬在YouTube頻道上指出,餐前空腹做高強度的運動雖可消耗一些血糖,但對接下來食用飯菜後的血糖穩定度效果有限,且餐前運動可能會刺激升糖激素,讓人更餓,一不小心就吃得更多。

廖述寬表示,真正的高效秘訣其實很簡單,餐後約30分鐘做中等強度快走15分鐘,大約走到有點喘但還能說話的速度,他分享一位飯後血糖常飆到將近300 mg/dL(正常值爲80至140mg/dl)的女性患者,在未特別嚴格改變飲食與加藥的情況下,每餐吃完後快走15分鐘,飯後血糖就有改善,且保持穩定。

廖述寬指出,光是注意吃什麼是無法快速改善血糖的,因爲吃的時間同樣關鍵。原則其實很簡單,晚餐和隔天早餐至少要間隔12小時,把晚餐提早1至2個小時吃,就能有明顯效果。這種方法就是間歇性斷食,當身體一段時間沒有新的葡萄糖進入,就會被迫切換能源模式,燃燒體內的脂肪來提供能量,幫助調整代謝,讓血糖不易暴衝。

廖述寬分享一位每天早上空腹血糖都偏高的病患,晚餐從每天的9點半提前到7點半後一個月,早上的血糖就下降一大截。早晨血糖就像地基一樣,若一開始就墊太高,一整天餐後血糖也容易被往上墊高。

廖述寬表示,成功翻轉糖尿病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願意定期、勇敢的面對血糖,隨時修正方向。至於要多久量一次血糖,其實沒有完全固定的答案,要看治療方式和血糖控制的狀況,若只有吃口服的降血糖藥物、血糖也很穩定,1周可挑個2至3天;血糖偏高甚至糖化血色素超過7%的人,就建議要每天測量,就才能及時調整。血糖越不穩定,就要更勤奮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