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改菜單!糖尿病患吃飯1調整 2小時血糖降73%
研究發現,先吃蔬菜與蛋白質,最後再吃澱粉的用餐順序,更有助於控制血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控制飲食,也規律運動,血糖依舊控制不佳。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這可能忽略「吃的順序」這項關鍵,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若先吃蔬菜與蛋白質,最後再吃碳水化合物,餐後2小時,血糖曲線面積下降可以高達73%,這種吃法不僅不用捱餓,臨牀實驗中,甚至能媲美降血糖藥物。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粉專PO文表示,美國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院人員最近在《Diabetes Care》期刊發表一項研究,這是一個交叉設計的臨牀試驗,當中顯示當第2型糖尿病患者先吃蔬菜與蛋白質,最後才吃米飯等碳水化合物時,餐後30分鐘血糖可下降28.6%,餐後60分鐘下降36.7%,2小時內整體血糖曲線面積下降高達73%,胰島素分泌量也同步大幅減少。
張家銘指出,上述研究證實,當我們先吃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像是白飯,血糖會快速上升,胰島素也會大量分泌,結果就是過了沒多久又餓了,還讓胰島素越來越不聽使喚,長期下來,血糖開始飆高,脂肪堆積在肚子,還可能導致脂肪肝、糖尿病、甚至罹患心血管疾病。
張家銘指出,當我們把吃飯的順序倒過來,先吃蔬菜與蛋白質,再吃澱粉,不只血糖升得慢,胰島素的分泌也會溫和許多,更有助於控制血糖,這種吃法的效果,在一些臨牀實驗中甚至可以媲美降血糖藥物。
張家銘指出,先吃菜與蛋白質,最後再吃飯的用餐順序,能讓血糖慢慢升、穩穩走,也會帶來許多生活上的感受,例如用餐後不再昏昏欲睡、不會血糖忽高忽低導致暴食、情緒比較穩定,而且這樣吃,不用餓肚子,不僅適合糖尿病患者,對於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或已經在血糖邊緣徘徊的族羣來說,更應注意這種生活上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