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戰”個啥

自2月京東(09618)開啓“優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深刻改變國內餐飲業格局的齒輪就開始轉動。

阿里巴巴(09988,以下簡稱“阿里”)旗下淘寶,提前一週於4月底將“小時達”業務全面升級爲淘寶閃購,並在嗣後整合餓了麼、飛豬等內部組織架構,全力應對即時零售之戰;7月初,淘寶閃購稱將提供500億元補貼,分12個月直補用戶與商家。即時零售大戰的烈度明顯升級。

7月已經過去的兩個週末,淘寶閃購兩週均將日訂單提升至8000萬單。而“外賣之王”美團(03690),前期忙於和京東的輿論攻防戰,7月重心已轉入防阿里。7月第一個週末,在淘寶閃購火力全開時,美團日訂單突破1.2億,並在隨後的第二個週末,日訂單再推升至1.5億單。

不難發現,外賣大戰已全面演變爲美團、阿里和京東三大巨頭的“即時零售”大戰,外賣商家當然仍是重要參與方,但服飾、數碼、酒旅甚至買藥等,均主動或被動“參戰”。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纔看到,字節跳動旗下抖音酒旅宣佈要補貼1億元,攜程(TCOM)“酒店助手”強制修改酒店房間價格。

各大平臺總補貼約千億元規模的大戰,到底是在打啥?

《財中社》認爲,儘管各平臺訴求並不完全相同,但這其實是從2014年“互聯網+”時代到“AI+”時代的商戰大變局關鍵時刻,沒有哪家平臺可以在這樣的關鍵變局下置身事外;而商家更需看清,當下及未來的運營模式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否則只會主動或被動出局。

具體來看。美團的核心訴求是進一步強化其優勢,並在外賣等主營外開闢即時零售的“第二曲線”,這會進一步影響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的市場份額。在拼多多(PDD)、抖音、快手(01024)電商崛起後,淘寶和京東已經受到擠壓,而如果讓美團的閃電倉和即時零售再薅一次,後果不可想象。也因此,我們看到阿里投入之堅決、動員之激烈、應對之敏捷;而京東作爲“濫觴”,進外賣、進打車、進酒旅、進短劇、進醫美……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說得很清楚,京東做所有業務都是爲了供應鏈。這一邏輯真實、深刻、犀利,因爲美團、淘寶同樣如此。在當下體量的規模化競爭上,京美淘三家恰好是SKU、運力、平臺實力最爲綜合均衡的三家。美團運力最佔優勢,也不缺流量,其通過外賣“高頻低客單”帶動即時零售增長,確定性極大,也因此,美團當下的日訂單增長最爲明顯。

阿里多年無戰事,但在吳泳銘就任CEO後,重新擢拔蔣凡帶隊中國電商事業羣,8000萬日單足以成爲蔣凡新的軍功章,阿里需要內部進一步理順內部架構,穩固基礎,進而恢復更多“打着望遠鏡也看不到對手”的往昔榮耀。

而京東,在劉強東的強力指揮下,獲得了最爲渴求的用戶關注和新增流量;若不是一時運力不允許,2500萬單日高肯定不會停留這麼久。

回到中小商家身上。在巨頭們避無可避、必須發動的大戰下,該如何取捨?無非是看清形勢、重新思考並構建適合當下商業競爭的新模式。舉例說,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發文稱,外賣搶走了堂食訂單,平臺零元購需要商家給出更多補貼。劉京京講的只是一個層面而非全面的信息。

一方面,在就業承壓、消費者選擇性價比更高餐飲方式的當下,連鎖品牌若不研究市場變化,堂食客單價仍較高,即便沒有外賣大戰,訂單流失也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美團等在外賣供應鏈建設上深耕不止,其推出的外賣衛星店,根據消費大數據,結合“一流商圈、三流位置”擇址降本,爲餐飲商家提出適度減量、集中採購/配送等精準策略,在儘量不影響堂食訂單的情況下增加餐飲商家外賣收入,這是AI時代大數據挖掘下的理性選擇。

時代在發展,任何行業、企業都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靠傳統經驗、靠商圈核心位置的舊模式,成本高、客單價高、就餐時段集中,未必契合年輕人當下所需,很難適應數字化、智能化、場景化的最新競爭要求。商家與其抱怨,不如做適合自己的選擇。

當然,任何競爭,良性競爭是前提;打破壟斷則是社會的更大福利,一花獨放不是春。這也呼喚相關部門隨事態發展適時介入、理性引導和正確監管,創造社會價值最大化。人民時評說得好,外賣大戰拉動了訂單增長,創造了就業機會,激活了消費增量,民生獲得感實實在在。

在百花齊放、打破壟斷的大方向下,外賣大戰過程中縱然有不足,也是瑕不掩瑜。大浪淘沙,誰能擋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