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被叫停,價格戰下沒有贏家
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的一紙約談通知,讓處於熱戰中的餓了麼、美團、京東瞬間冷靜下來。 這場圍繞“0元奶茶”、“滿減狂歡”的盛夏補貼大戰,似乎被按下了一個關鍵的“暫停鍵”。
這次約談,監管的目光聚焦在惡性價格競爭(如“0元購”“負價奶茶”)、主體責任強化(如商家自主定價權、騎手保障)、生態共贏構建這三大核心要求上。但這並非否定競爭價值,更像是爲狂奔的即時零售賽道拉起了警示線,引導行業從短期的流量爭奪轉向長期的服務能力建設。
畢竟,即時零售這條萬億規模的黃金賽道,其價值已毋庸置疑,如今行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從“燒錢搶灘”轉向更健康、更持久的“精耕細作”?這場約談,或許正是行業走向成熟的一個轉折點。
01.
瘋狂星期六:補貼的明流與暗涌
自打京東入局,外賣戰場就從“黃藍”對決變成了“黃藍紅”大亂鬥。
先是4月來一波兒激烈的外賣補貼戰、口水戰後,隨後5月三大平臺就被相關部門約談,被要求公平有序競爭。當時許多人都以爲外賣市場的競爭熱度會慢慢下降,沒成想,事態發展卻超出預期。
據近期高盛在一篇研報中的分析,阿里巴巴、京東和美團在外賣/閃購領域的競爭強度已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其估測僅6月份所在季度,三家企業的總投資就達到了250億元。
到了7月份,外賣大戰又進一步升溫,開始上演“瘋狂星期六”。
據瞭解,自7月5日起,美團與淘寶閃購開啓新一輪外賣大戰,通過大規模發放“0元外賣”券、滿減紅包券刺激訂單增長。具體來看:
美團主要在週六推出茶飲、小吃“0元外賣”券,部分支持自提,不同等級會員權益有別,以此攤薄成本,其單日發放免單券約2000萬單;
淘寶閃購則主打外賣滿減優惠券,像“滿18.8元減18.8元”等大額券,讓用戶以較低金額就能獲得外賣,但暫不支持自提;
而此前已補貼超百億元的京東,在7月淘寶閃購與美團補貼大戰打響後並未大力跟進,內部對後續策略仍在斟酌。
據不久前界面新聞報道稱,僅7月12日這一天,美團的補貼額就高達3億至4億元,而淘寶閃購的補貼額更是超過了12億。此前兩週,淘寶閃購工作日補貼額維持在單日4億元左右。
當然,外賣平臺的高額補貼在短期內確實成效顯著,不僅衆多消費者受低價優惠驅動,爭相下單,帶動訂單量激增,商家們也十分看重平臺活動帶來的龐大客流,期望藉此契機提升銷量,擴大品牌認知度。
截至7月12日晚,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量創下1.5億新高,作爲“新玩家”的淘寶閃購日訂單量也突破了8000萬大關。而在三家真金白銀的刺激下,整個外賣市場總量從年初的日均1億單翻倍至單日規模約2.5億單。
高盛預計,在今年7月到明年6月的12個月之內,阿里的外賣業務會虧損410億元,京東虧損260億元,美團EBIT(息稅前利潤)減少250億元。
而巨頭們寧願虧錢也要把外賣大戰打下去,顯然是因爲即時零售市場爆發出的潛力與商機。
要知道,即時零售的特殊價值在於,它能通過前置倉、閃電倉等本地化服務網絡,實現商品的“分佈式供給”,從而滿足消費者對日用萬物的即時需求。對平臺而言,這既是帶動其他業務的戰略支點,也是分攤技術投入(如配送系統、調度算法)成本的必要路徑。
因此,就不難理解爲何美團、阿里、京東要死磕外賣業務,並且都傾向於通過補貼快速擴大規模。只不過,目前這一輪又一輪激烈的外賣補貼大戰,也暴露出許多痛點,給各方都造成了衝擊。
02.
再次被約談:重塑行業價值錨點
隨着外賣平臺發起的“補貼大戰”愈演愈烈,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等多個行業協會接連發聲,呼籲平臺規範低價補貼競爭行爲,維護市場公平秩序。
要知道,外賣市場給予消費者的大額補貼,背後是由平臺和商家共同承擔的。
而三大外賣平臺均利用搜索結果排序規則,即銷量越高排名越靠前,參與補貼則是獲取訂單的關鍵。這迫使商家們報名各類滿減活動,並承擔了大多數補貼金額,餐飲類商戶甚至最高需負擔約70%的費用。
爲平衡平臺搜索排名壓力與經營成本,部分商家被迫採取“先漲價再打折”、減量供應、降低外賣原料品質等方式。此類行爲直接侵害消費者權益並帶來食品安全隱患,但外賣平臺卻未能予以有效約束。
同時,實體餐飲小微商戶也遭受了巨大沖擊。因爲這類依賴堂食生存的實體商家,其裝修投入、租金成本更高,日常毛利率也低於純外賣門店。過去能達到3:1、4:1的堂食與外賣比例,如今被外賣大戰逆轉至1:7,想要盈利將更爲艱難。
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炮轟外賣平臺圖源:微博
7月15日,中國烹飪協會曾發文指出,2025年1-6月全國餐飲收入、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同比大幅下降,其中外賣平臺“價格戰”式的補貼競爭是重要誘因之一。
客觀而言,當前影響尚處萌芽階段,但若平臺補貼戰持續,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本質上,許多商家缺乏參與平臺活動的資源與能力,卻被競爭洪流裹挾。例如有商戶反映因不理解活動規則,遭平臺業務經理未經授權私自開通滿減等促銷項目。
“過度聚焦低價競爭,會導致資源集中於流量爭奪而非服務升級,擠壓商家利潤空間,也可能忽視騎手權益保障,與‘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的導向相悖。”
浙江數字化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方向負責人、浙大管理學院院長助理王小毅認爲,反內卷的關鍵是從“搶存量”轉向“創增量”,平臺應從單純的流量競爭,轉向助力本地商家提升效率、保障騎手權益,將資源投入到構建可持續的生態中。
因此,無論是中國烹飪協會的倡議,還是市場監管總局的約談,都希望平臺能規範補貼行爲,建立共贏機制:一方面需界定補貼邊界與合法性,抵制平臺和商家以成本價、賠錢價開展惡性競爭活動,維護市場公平秩序;另一方面應優化平臺與商戶共擔補貼的分擔機制,構建消費者、商家、騎手與平臺多方共贏的目標。
03.
不止於價格:即時零售的軍備賽
正如前面所述,當前美團、阿里、京東等頭部大廠競逐外賣賽道,其背後是對用戶即時消費習慣的爭奪,也是對未來本地生活服務生態話語權的戰略卡位。而在萬億即時零售戰場,補貼只是入場券,供應鏈效率、場景覆蓋與生態粘性,纔是決定終局的關鍵籌碼。
就目前來看,阿里、美團、京東都在補貼大戰期間探索各自的即時零售新模式。
例如,淘寶閃購的重點在於用巨大的線上流量反哺線下服務業,並希望用高頻外賣驅動電商業務向全品類大幅拓展。這種“高頻外賣激活低頻電商”的策略,本質是通過流量協同彌補本地履約短板,重構“遠場電商+近場零售”的全場景消費閉環。
而美團推出“浣熊食堂”,主要以線下投資建設的集中式外賣廚房爲基礎,一方面爲商家提供“拎包入駐”的條件,以拉攏更多訂單;另一方面也帶動了供應鏈業務,商家很可能通過美團旗下餐飲供應鏈平臺“快驢進貨”購買食材,以達到浣熊食堂全程可追溯的入駐要求。
京東外賣則把注意力放在了外賣供應鏈上,也主動探索企業端業務。據悉,其推出的“一站式政企用餐解決方案”已覆蓋1.5萬家企業,包括中國移動、北汽、民生銀行等巨頭,整合了從商戶篩選、定製配餐到智能結算的全流程數字化服務。通過聚焦能源、金融、製造等B端剛需場景,京東能以穩定訂單攤薄履約成本,實現差異化破局。
值得一提的是,各平臺的比拼也延伸到了騎手福利方面:
7月16日,京東黑板報發佈消息稱,京東外賣將投入20億元的資金,用來作爲全職騎手的升級福利。該福利涉及到五險一金、防寒暑補貼以及15萬臺電動車計劃(90天跑夠3000單,購車款全額返還)。
7月17日起,美團正式在全國範圍內上線養老保險補貼:只要騎手在過去6個月內有3個月收入達到當地社保繳費基數下限,就將自動獲得養老保險補貼資格。
今年夏天,除了爲“藍騎士”繳納社保,餓了麼還將每月17日設立爲餓了麼“騎士日”,在騎士驛站線下提供免費剪髮、移動體檢、免費水飲等生活及保障服務。
當企業競爭從“價格戰”、“補貼戰”轉向“關懷戰”、“信任戰”,最終有望實現消費者福利、勞動者權益與平臺可持續發展的動態平衡。
總之,當補貼的喧囂逐漸沉靜,誰能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務、誰能把效率做到極致、誰能構建共生共贏的生態,這三位一體的能力纔是成爲檢驗平臺生命力的標尺。
因此,市場監管總局的這一次約談,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行業狂奔後的些許踉蹌。它按下“暫停鍵”不是爲了扼殺競爭,而是爲了幫助行業開啓一段更理性、更注重內功的新旅程。
本文源自: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