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外賣“燒錢”沒有贏家
血脈僨張的競爭,最終反饋到"血淋淋"的財務報表上。京東、美團相繼披露二季度財報,美團經調整淨利潤爲14.9億元,同比下滑89%;京東歸屬股東淨利潤62億元,同比下滑50.8%。
鉅額補貼爲主要特徵的外賣大戰,給企業帶來數十億乃至百億級別的利潤下滑,業內早有預料,答案揭曉依然觸目驚心。有些成本支出契合產業生態,比如騎手社保權益、商家傭金減免。但更多的補貼和花銷,大抵歸類在平臺非理性競爭策略。
補貼是平臺競爭的顯學,歷史經驗同樣告訴我們,在對手倒下之前,"燒錢"策略沒有贏家。二季度利潤不佳,持續受非理性競爭的影響,美團預計核心本地商業三季度會出現較大規模的虧損。
從市場感知來看,在監管部門三令五申以及各大平臺表態的當下,外賣大戰裡那些誇張的"零元購"越來越少,裹挾商家以壯聲勢的手段逐漸消失,但美團、京東、阿里都不會停下在即時零售圈地的步伐。
圈地,意味着真金白銀甚至不計成本的投入。
過往數年,互聯網行業競爭進入下半場是認知主旋律。主流平臺擁有了數億用戶,並建立了相對穩固的細分市場護城河。互聯網人口規模的紅利被描述爲"不再重要",單個用戶收益、投入產出比、利潤率是每個大平臺心裡的"小九九"——這幾乎是存量用戶時代的必然。
但在即時零售市場,巨頭們似乎找到了規模效應的"第二春",也就找到了"燒錢"模式熟悉的感覺,從京東閃擊外賣開始,與美團、淘寶閃購(阿里)捉對廝殺。
財報"失血"是一個層面,亢奮的平臺、爆炸的單量、激動的消費者、左右爲難的商家……多重情緒雜糅的外賣大戰,不能淪爲一地雞毛。
監管部門多次約談強調的,平臺自我承諾保證的,恰恰是"燒錢"雙刃劍自傷其身的那一面。"零元購"狂歡中,強制或變相強制商家參加補貼,掠奪了商家自主定價權,攪亂了商家平衡堂食和外賣的正常經營策略;當平臺吹響衝鋒號的時候,一線騎手的權益保障,都是無稽之談。
長遠看,外賣只是即時零售更大戰場的一個引信。"燒錢"過度競爭的行爲並未產生模式創新,也未給行業帶來增量價值。這種飲鴆止渴短期內拼到手軟,但根本上擾亂了行業價格體系,給商家、消費者、騎手帶來的體驗不可持續。
說到底,幾十上百億利潤的消失,平臺可以拆東補西,還有容錯空間。但平臺捆綁的商家和騎手個體沒有等同的抗壓能力。超低價一旦改變消費習慣和認知,補貼減少後往往客單價、訂單量雙降,小微商業個體很難恢復正常經營秩序。
外賣大戰還會繼續,但理性和創新的東西應該多一些。
北京商報評論員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