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外賣大戰醉翁之意不在酒
阿里美團外賣大戰週末升級,開啓新一輪外賣瘋狂補貼。
7月12日,美團、淘寶閃購等平臺再次分別發放外賣大額券,其中包括"滿25減21""滿25減20"等多張大額券,部分外賣可"零元購"。
接連兩週,橫跨多平臺的外賣大戰輪番上演,幾大平臺的慷慨程度可謂前所未有。
這次外賣大戰突然升級的誘因,表面看是美團京東夾擊下的阿里。美團與老對手餓了麼戰鬥多年,這次直接對向"淘寶閃購"。
在今年以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外賣行業都是美團和餓了麼的天下。雖然美團佔據優勢,但餓了麼雖有遠慮並無近憂。然而,京東的強勢入局打破了這一局面,阿里開始變得被動。
但深究起來,危機感未必全部來自彼此,而是整個零售業態對於存量市場增長的焦慮。
即時零售是當下互聯網最高頻的消費場景之一,即時零售應對的用戶畫像不僅年輕化,還具有高線城市、高消費力的特徵。
若即時零售失守,對於淘寶、美團、京東任何一家來說,都可能變成不能承受之重。高頻流量入口競爭不力,必然會導致生態價值萎縮。
因此,外賣的競爭,不僅上了強度,也上了高度。這場以外賣之名開啓的爭奪戰,逐漸演變成阿里、美團、京東對自身零售業務,尤其是即時零售的升級。
美團CEO王興表態,會不惜一切代價贏得競爭。阿里巴巴CEO吳泳銘說,這是阿里從電商平臺走向大消費平臺的戰略升級。
京東要用外賣的戰役,找回"失落的五年",而淘寶需要一場新的勝利,覆蓋電商基本盤之外的業務版圖,美團則要和京東、天貓爭搶電商生意。
相比電商崛起的年代,這場存量競爭讓彼此都燃起了鬥志。而中國的互聯網江湖,似乎又找到了如此興奮又充滿活力的"舊時光"。
早在多年前美團上市時,就有對其業務交集的討論。美團各條業務線都有強大的對手,IPO盛宴之後,巨頭環伺下,更大的挑戰或許纔剛開始。
如今,站在美團的角度看這場外賣的"遭遇戰",存量爭奪越是激烈,越是考驗守住流量入口的能力、整合生態的能力。
羊毛能帶來流量爆發,未必能帶來用戶的忠誠。拉新之後轉向高頻依然有長路要走,需要留住用戶、商家與供應鏈,讓各方的利益最大限度平衡,才能真正分到更多的蛋糕。
美團、阿里、京東,看似處於不同的賽道,最終都會進入同一個戰場。業務有無邊界、誰是後來者,或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擴張後如何提升平臺效率。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