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熱潮之下,讓Manus再飛一會兒
繼DeepSeek後,又一個名爲Manus的產品刷屏科技圈。
與DeepSeek類似,Manus同樣出自中國AI團隊之手。作爲通用AI Agent產品,Manus被網友稱爲“Agent的DeepSeek時刻”。
Manus的驚豔之處,在於其基準測試性能超過OpenAI的同層次大模型。而與同層次大模型不同的是,它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指令,就能與你的電腦一起完成複雜的任務。
從DeepSeek到Manus,短短一個多月,兩款現象級大模型產品均出自中國團隊,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AI的速度與熱度。
兩款AI產品先後走紅,除了產業圈迅速響應,對人工智能創新成果的深入關注,還成功激活了全民AI意識,並不斷催化應用場景爆發。
在全球科技競爭、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中國科技創新的深厚土壤和強大爆發力。
新一輪大模型競爭,大廠們彼此超越,互爲領先逐漸成爲常態。而一批後起之秀,更是將AI廠商的競爭性與相關產品的可能性充分延展。
網傳的Manus閉門會曾分享了這樣的觀點,“AI產品的迭代週期超過了大廠的OKR的考覈週期”。
無論這句話是否屬實,至少可以說明,和大廠相比,小團隊的靈活敏捷在AI產品的開發中非常關鍵。
年初,DeepSeek炸翻AI圈,小成本推理模型讓整個硅谷重估大模型路徑。來自中國的“80後”樑文鋒讓DeepSeek憑一己之力,撬動資本市場改變對中國科技產業的估值邏輯。
Manus團隊不大,但從技術牛到產品經理應有盡有。那是不是意味着又一個來自中國的“90後”肖弘又給奧特曼出了難題?
激動是可以理解的,但先別太激動。我們樂見一款中國AI產品炸街,但也不必動輒“贏麻了”“封神了”。
任何一款產品從推出到最終走向成熟,都不會只有A面,Manus也是如此。基準測試高分並不直接決定個人使用的實際表現。
一款產品不是隻聞其聲。因爲邀請碼一碼難求,現階段Manus的“廬山真面目”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依然陌生。
這款產品面對不同任務的表現,目前僅能從有限的科技博主分享中略知一二。在實踐的“真空”面前,到底應該如何評價Manus的表現,還需要進一步的技術完善和市場檢驗。
對於Manus以及它身上的衆多有待解鎖的新功能,要先讓子彈飛一會兒,然後綜合各維度信息判斷其價值,理解其邏輯,認知其邊界,管理好預期,警惕過熱。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無論是“六小虎”還是互聯網大廠們,都不必懷疑它們“卷”應用的資源和決心。
在DeepSeek、Manus的競爭壓力之下,大家都必須儘快證明自己的AI技術、路線和應用能夠跟上新風向,才能不掉隊。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