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丨別再讓過期藥“一扔了之”

天津日報記者 劉波

藥品是每個家庭的常備品,但備用藥物難免會過期,如何妥善處理過期藥,成爲不少家庭面臨的難題。作爲《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的一員,過期藥屬於有害生活垃圾,不能隨意丟棄。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天津市推行家庭過期藥品定點回收機制,在全市範圍內設立回收點,方便市民就近送交。近日,記者實地探訪多家定點回收藥店,體驗回收流程,發現操作簡便、過程順暢。但調查也顯示,許多市民對這一便民環保舉措仍知之甚少,相關宣傳仍需加強。

紅橋區復興路隆春裡底商一家連鎖藥店門前掛着“過期藥品回收點”的銅牌。記者帶着一盒過期的感冒藥、一盒過期的藿香正氣水以及其他幾盒過期藥品進入這家藥店體驗。藥店工作人員首先覈對藥品是否在回收範圍內,隨後拿出《家庭過期藥品回收登記表》,記錄藥品名稱、數量,以及送交藥品人的姓名、聯繫方式。“回收的過期藥品會統一封裝,貼上標籤,裝進專門的過期藥品回收箱內,定期由市場監管部門統一回收處理,避免流入非法渠道或污染環境。”藥店工作人員介紹。記者體驗整個回收過程不足5分鐘,無需任何費用。

隨後,記者又帶着幾盒過期藥品來到南開區黃河道一家定點回收藥店。工作人員覈對了藥品的名稱、生產企業等信息後,進行了登記,並把藥品放進了一個白色的回收箱內。但記者在登記表上看到,登記的信息僅有數條。工作人員坦言,不少市民並不知道藥店可回收過期藥。

記者從市藥監局獲悉,截至去年年底,天津市已有1919家藥店成爲過期藥品回收點,覆蓋全市16個區,基本能夠滿足市民就近回收過期藥品。河東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表示,去年該區共回收銷燬了千餘盒過期藥品。公開報道顯示,津南區2024年度家庭過期藥品集中回收和銷燬活動中,共銷燬家庭過期藥品342種、合計719盒;紅橋區去年回收銷燬了1000餘盒過期藥品。

京東健康發起的一項用戶調研表明,86%的用戶家中有過期藥品,其中超過36%的用戶家中有較多過期藥。《中國家庭過期藥品回收白皮書》顯示,我國約有78.6%的家庭備有小藥箱,每年產生約1.5萬噸過期藥品,而高達90.1%的被調查者仍會將其隨意丟棄。對比數據可見,大量過期藥品並未進入正規回收渠道。

記者在多個定點回收藥店及周邊社區進行隨機採訪,瞭解市民對過期藥品回收制度的認知。結果顯示,市民對這一環保利民的舉措表示高度認可和支持,認爲解決了家庭過期藥品處理難題,但對具體如何操作、回收點分佈在哪裡等細節,不少市民並不清楚。在河東區一家定點回收藥店門口,記者隨機詢問了10位路過的市民,僅有3人明確知道該店爲過期藥回收點,其中2人還是因看到藥店掛出來的醒目標識才知曉。

“我平時都在網上購藥,沒想到實體藥店還能回收過期藥。”市民趙先生表示。“我在新聞上看到過這樣的消息,但不知道具體點位在哪,地圖上搜不到,也不清楚回收流程,收不收費?”市民李女士表示,家中已經存了不少過期藥,很發愁怎麼處理。

對此,天津藥物研究院副研究員李紅珠表示,過期藥品回收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涉及公衆環保意識的提升,也考驗回收網絡的便捷性與可見度。目前天津市實施定點回收機制,多爲靜態投放,缺乏主動觸達,導致不少市民並不清楚這一利民舉措。其實,在我們身邊,社區、物業、甚至外賣平臺都可以成爲宣傳延伸點,主管部門可與這些機構合作,擴大宣傳面,提高過期藥品回收點的可見度,引導公衆科學處理過期藥品。“再比如,老年人大多有慢性病,容易囤積藥物,現在各社區都有養老食堂,可以在此設立‘回收箱’,定期收集處理,也很便捷。”李紅說,讓回收點“看得見、用得上、記得住”,把回收機制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守住“綠色用藥”的最後一道關口。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