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四年的小米,該敬畏百年汽車工業常識了丨記者觀察

3月29日,北京。雷軍首次出席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高層論壇做演講。他說,小米造車恰逢其時,整個行業的技術、用戶的消費習慣已經成熟,供應鏈體系也已經非常完善。

恰逢其時的小米汽車,用不到一年時間就交付了20萬輛,單月交付幾乎觸及3萬輛大關,迅速躋身新能源車企的第一梯隊,這也被雷軍自豪地稱爲“行業奇蹟”。

地表最快——不僅是雷軍給予小米SU7 Ultra的宣傳標籤,亦是行業對小米汽車發展歷程的理解與標識。

3月29日,銅陵。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高速行駛路段撞上護欄後,引發電池燃燒,最終造成駕駛人和兩名乘客死亡,小米汽車在事故中責任幾何尚無定論。

一個半月後,雷軍在內部演講中迴應了SU7事故的影響。他說,小米受到了狂風暴雨般的質疑、批評和指責,交通事故在所難免,但他並未想到這場事故對小米的打擊如此之大。

有人說,高速發展中的小米,還是會把那些新舊車企曾經犯過的錯,都再重走一遍。

這也讓曾自詡爲“行業新人”的雷軍意識到,“小米已不再是行業新人,在任何產業裡都沒有新手保護期,要有更高的標準和目標”。

這也意味着,造車僅約四年的“後來者”小米,在一路狂奔之後,開始逐漸觸摸到已經存在了百年之久汽車工業的規律與常識。

這是小米的危機與新局,亦是行業的反思與警鐘。

生產製造、行業技術、消費習慣、供應鏈體系……如同車型可以“山寨”一樣,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簡單地複製粘貼,以更快地達到銷售目標,這是後來者的特權與捷徑。

毫無疑問,造車新勢力的出現加速了行業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技術進步和創新。但肆意生長的背後,也有一些新入局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威馬汽車因核心技術匱乏、資金鍊斷裂等因素而破產;而拜騰汽車燒光84億元都沒能造成一輛汽車。

這些前車之鑑都在警示着,汽車製造絕非一蹴而就,簡單的複製粘貼帶來的,是製造體系能力不紮實所暴露的各種問題,比如延遲交付、遭遇起火、幽靈剎車、智駕不安全等等。

一位浙江省消保委汽車專家近日就表示,小米SU7大燈處翹邊是“設計製造汽車經驗不足”,自己從事汽車投訴工作12年都沒遇到這種情況。與此同時,小米SU7 Ultra近日因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宣傳問題引發衆多車主不滿,被要求無損退訂維權。

汽車製造是一個需要深厚技術積累、精密生產工藝和嚴格質量把控的複雜過程,底色厚重。互聯網的流量思維和營銷邏輯可以加持,但絕對無法覆蓋。

但一方面,一些企業爲了迅速推出產品,大幅壓縮研發週期,忽略了產品在高寒、高溫、高原等複雜環境下的充分驗證,爲後續的質量問題埋下了隱患。這不僅是缺乏對製造業基本常識的敬畏,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爲整個行業帶來了信任危機。

另一方面,一些企業急於求成,他們將互聯網行業的“流量思維”移植到汽車工業領域,過度依賴資本和營銷,追求快速擴張與短期利益。這些行爲將營銷流量密碼發揮到極致,卻忽視了造車的本質。

雷軍在演講中反思稱,他對汽車質量和安全無比重視,小米在參與的所有權威機構的評測裡都拿到了最高分。但這場交通事故,讓小米意識到公衆對我們的期待和要求遠超了想象。

但又如何定義質量和安全?是所謂的權威機構的評測分數,還是公衆的期待和要求,抑或是真真切切3條鮮活的生命?正如有人所言,手機死機尚可重啓,但汽車安全卻關乎生命,沒有第二次機會。安全始終是行業的底線,並不區分要求是高或是低,預期是峰或是谷。

誠然,汽車產業不同於快消品領域,一家成熟的汽車企業,往往需要充分的技術積累和市場驗證。更重要的是,安全冗餘不能向成本妥協,技術驗證不能爲速度讓道。

回顧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程,從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誕生,到如今成長爲全球汽車產銷大國,我國通過“市場換技術”,逐步實現從模仿到正向研發的跨越,建立起完善的汽車工業體系,並培育出衆多優秀車企。

在新能源浪潮下,中國不僅成爲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更在三電技術等核心領域領跑全球。中國汽車工業也從市場換技術成功轉向技術輸出的華麗轉身,奧迪與上汽、大衆與小鵬的合作便是有力例證。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說,安全是底線,技術是魔鬼。做一個平臺一般要用6年時間,但現在國內好多企業成立也不到6年,它就能出來好多車。

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說,蔚來雖然致敬了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等,但沒有抄襲它們。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說,有些企業看到了風口用三倍工資挖人,是少走了非常多的彎路,但先模仿再超越並不利於社會創新。

中國乃至全球的汽車工業,不僅是簡單的生產和銷售,更涉及到複雜的技術研發、質量管理、供應鏈整合等多個環節。而這些企業家們近日的表態,儘管有行業內利益博弈的因素,但其背後反映的,更是行業對“汽車工業常識”的集體呼喚。

守住安全底線,尊重市場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提倡創新驅動……太陽底下無新事,迴歸百年汽車工業的規律與常識,希望小米在造車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