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洞察|中藥摻西藥?別讓 “僞中醫”毀了“千年招牌”
同頻資訊
石家莊中醫醫院“中藥液”涉嫌添加安眠藥?官方通報:立案調查
近日,石家莊普澤中醫院 “中藥液” 涉嫌添加地西泮的事件引發關注。從消費者反映服藥後異常發睏,到檢測出國家管制精神藥品成分,這一系列情況不僅牽動着公衆對用藥安全的關切,也爲中醫藥行業的規範發展敲響了警鐘。
事件中,幾個關鍵問題值得深入審視。其一,根據藥品管理法規,醫療機構製劑不得擅自上市銷售,而涉事中藥液通過互聯網問診渠道流通,這背後的平臺審覈機制與藥品流通監管鏈條是否存在疏漏?其二,地西泮作爲第二類精神藥品,其採購、使用有着嚴格規範,涉事機構若確有添加,不僅違反藥品生產原則,更觸及管制藥品管理紅線。這些疑問的解答,需要監管部門以嚴謹的調查流程、透明的信息披露,逐步迴應公衆期待。
往中藥中違規添加西藥的現象,本質上是對 “中西結合” 理念的扭曲。中醫藥的價值在於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與臨牀經驗,而部分機構爲追求 “快速見效”,試圖通過添加西藥成分製造 “療效捷徑”,這既違背了中醫藥的科學精神,也可能掩蓋西藥成分的潛在風險。例如,地西泮的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依賴性,而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服用,無疑增加了健康隱患。這種 “掛羊頭賣狗肉” 的做法,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會模糊中醫藥的本質特徵,影響行業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事件並非孤例。此前有案例顯示,個別商家在中藥中摻入普通西藥成分被追究法律責任,而此次涉及管制藥品,性質更爲嚴重。這提示我們,藥品安全無小事,無論是傳統中藥還是現代西藥,都必須在嚴格的監管框架下運行。監管部門需進一步加強對醫療機構製劑的全流程管控,從原料採購、生產工藝到銷售渠道層層把關,同時加大對互聯網醫療平臺的資質審覈與藥品流通監測,避免監管盲區。
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應當建立在科學、規範的基礎之上。此次事件或許是一次陣痛,但也爲行業敲響了警鐘:唯有堅守底線、依法經營,才能讓中醫藥在現代社會中真正發揮其獨特價值。期待調查結果早日明晰,也希望藉此契機,推動醫藥領域的監管升級與行業自律,讓公衆用上安全、放心的藥品。
策劃:李永 鹿偉民
執行策劃:高明 劉娜
本期執筆:嶽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