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韻達之“罪”:加盟生態的扭曲
一年前被約談,一年後被立案調查,從"違規處理用戶退貨件"到"涉詐騙宣傳品進入寄遞渠道",韻達攤上的事看似不同,都是對加盟商管理的嚴重缺位。
但加盟制和加盟商不是快遞行業的原罪,加盟商的個體罪責也不能背下所有的鍋。韻達一而再再而三地跑偏,足以說明某些扭曲生態正在衝擊行業:總部管理空心化、行業競爭畸變、利益分配失衡。
快遞行業的狂飆突進,加盟制是激活市場效率的有效手段。快遞企業總部以輕資產模式快速擴張,加盟商依託平臺資源開拓市場,本應是雙贏的商業邏輯。但韻達的負面案例,讓管理成本和利益驅動的對立凸顯出來,龐大的加盟網絡成爲滋生亂象的溫牀。
快遞業是特殊的服務行業,它直接涉及公民隱私與財產安全,一旦出現安全和管理漏洞,風險將以幾何倍數放大,比如韻達此次被立案調查,緣由涉詐騙宣傳品進入寄遞渠道,造成受害人重大財產損失。
管理嚴重缺位是直接原因。一年前被約談時就被要求"嚴格落實對所屬服務網絡的統一管理責任",一年後要補的功課還是這些。
就不由得民衆對企業統一管理責任和承諾的質疑:危機公關話術?簽訂責任狀或組織培訓做成了表面文章?要知道,韻達2023年就曾宣稱"加盟商培訓覆蓋率100%"。
如果管理制度淪爲空話,如果考覈機制以業務量爲最大甚至唯一指揮棒,總部與加盟商的責任關係,恐怕就變成了互相推諉的戲碼。
深層次的原因指向了行業競爭畸變和利益分配失衡。
財報數據顯示,韻達的歸母淨利潤由2019年的26.23億元,降至2023年的16.25億元。快遞單票收入也從2019年的3.19元降至2025年2月的1.95元。
低價競爭的持續擠壓下,企業在以價換量,安全管理的投入反而會增加成本。層層傳導,加盟商爲求生計,在"多收一單多賺一單"的生存邏輯下,選擇對隱患視而不見,甚至可能進一步鋌而走險,以至於走向"退件盲盒違規"和"涉詐宣傳品寄遞"。
既要嚴格管理機制,又要調整商業模式,兩者不可偏廢,纔是快遞行業解決安全漏洞的治標又治本。如果不考慮加盟商的生存問題,企業只是一味地嚴管嚴罰,是另一種形式的風險轉嫁,反而激化矛盾,最終墜入年年整改年年紕漏的死循環。
韻達之罪,揭開的是快遞行業加盟模式的集體病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無效的,如果不能重構快遞企業總部與末端網點的利益共同體,任何所謂的強化管理都是空中樓閣。
小小快遞面單,承載公衆與快遞平臺的信任契約。企業的救贖之路,不在財報上的業務增量,而在重新校準早已傾斜的利益天平。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