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AI味”作業是當代教育的考題

學生的假期作業正瀰漫着一股濃濃的DeepSeek的味道。眼下AI的風,不僅在各行各業引發浪潮,與基礎教育的互動格外引人關注。

做數學題、寫作文、總結心得、梳理報告……這個寒假,學生們的作業AI含量極高。面對這種高頻次高濃度的使用,很多網友表示理解,技術浪潮席捲而來,讓工具爲我所用是大勢所趨。

家長和老師擔憂的是,用AI做作業一旦習以爲常,會不會形成依賴,久而久之影響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學生如果藉助AI,只是一味給自己省事,甚至對作業敷衍了事,全部外包給AI,必然不利於學業的發展,更不利於個人的成長進步。

隨着AI能力的增強,新的科技成果涌現,各行各業都可以將這些成果爲我所用,學生們自然也不例外。

學生可以用AI完成作業,但這份作業必須體現AI協作的價值與深度。

老師不僅對於AI"全包"的作業能一眼識別,即使使用了AI,學生到底有沒有用心、用腦,大概率也能一目瞭然。

AI在不同領域中造成的影響也有共通性。在它的強力滲透下,探討AI代寫作業的重點,在於培養青少年的信息素養,防止認知思維一起被外包。

AI不是"代寫"。AI應該成爲一種賦能,AI完成作業都是基於給定的語料,而語料的運用需要基於人的深度的獨立思考、創造力。

工具可以極大地解放人,但工具終究不能代替人。學生有沒有獨立思考,不能簡單地歸於用有沒有使用AI,而是變成與AI相關,更復雜、更多維度地考察。

如今,AI的觸手已經延伸至教育的多個領域。使用AI,對於AI輸出內容的判斷能力和使用能力,其實和數據分析、文字表達、邏輯推理等基本能力一樣重要。

AI與教育的磨合、結合,會是一道長期的考題。學校和家長如何看待又如何應對,讓學生既能學會使用工具又保證足夠的創新性,需要時間與實踐給出答案。

短期看,老師要更加明確作業所鍛鍊的能力指向,作業本身的教育意圖,摒棄一些傳統作業的弊病。學生使用了AI,教育體系也需要適應學生對AI的使用。

長期看,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點的累積疊加,還是認知層面的延伸擴展。換句話說,教育不是簡單地完成作業,而是通過作業的完成,實現知識點對人的穿透。

人通過不斷地學習,實現人格的塑造、性格的養成、創造力的培育,單純地使用AI做作業是遠遠不夠的。

北京商報評論員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