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偉分享 | 觀察《茶館》教學,思考如何用AI

3月28日,就成都七中萬達做觀課議課做實踐練習,效果不錯。

當天下午參加“重構教學視界,變革學習方式——成都市高二下語文選擇性必修高質量課堂教學研討”,主題涉及人工智能運用。觀察兩節課,其中一節是老舍的“茶館”,用了AI。

一邊觀察,一邊想:“假如我要用AI,我怎麼用?”就語文和本課的特點,我設想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設想你是劇作家老舍。我請問:你是怎麼理解京味的?你是怎麼寫出京味的?如果我們要寫出有川味的戲劇,你有什麼建議?”然後藉助AI提供的信息對話學習。

試一試。

先問DeepSeek。DeepSeek給出了思考過程和意見:

嗯,用戶讓我假設自己是劇作家老舍,回答關於京味、如何寫出京味,以及如何創作有川味戲劇的建議。首先,我需要回憶老舍的作品和他對北京文化的理解。老舍的作品充滿了對北京方言、市井生活和底層人民的描寫,比如《茶館》、《駱駝祥子》這些經典。

用戶問的是“京味”的理解,這應該指的是北京的地方特色,包括語言、風俗、人情世故等。老舍通過地道的北京話、細緻的人物刻畫和真實的生活場景來表現京味。接下來,用戶想知道老舍是如何寫出京味的,可能需要具體的方法,比如使用方言、描繪日常生活細節、關注普通人的命運。

然後是建議如何寫出有川味的戲劇。這裡需要轉換思維,從北京到四川,思考四川的文化特色,比如方言、飲食、地理環境(如茶館文化、火鍋)、川劇變臉等。要建議深入當地生活,捕捉獨特的語言節奏,關注地域性格,以及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結合。

用戶可能希望得到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方法的指導,可能本身是劇作家或學生,想學習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地方特色。深層需求可能是如何真實而不刻板地表現地域文化,避免表面化,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內核。

需要注意避免籠統的回答,要具體,比如提到方言的使用要自然,人物塑造要有血有肉,結合地方歷史和社會變遷。對於川味,可以強調四川人的樂觀幽默,獨特的社交方式,以及當地的傳統藝術形式如何融入戲劇結構。

可能還需要比較京味和川味的異同,指出雖然方法相似,但具體元素不同,需要針對性研究。最後,要鼓勵用戶親身經歷和田野調查,真實體驗才能寫出有深度的作品。

DeepSeek的意見:

若我是老舍,必先點支大前門,在青煙嫋嫋裡眯起眼,聽窗外衚衕深處傳來冰糖葫蘆的吆喝聲。待那聲兒打着旋兒飄遠了,才慢慢和您絮叨這京味的門道——

一、京味是蹲在牆根兒曬太陽的學問京味不在琉璃瓦上泛金光,而在二葷鋪跑堂肩上油得發亮的毛巾褶裡。我寫《茶館》時,常揣着半拉燒餅在西四牌樓轉悠,看拉洋車的把汗衫搭在車轅上,聽旗人老太太用三寸金蓮跺着地罵街。京片子得是"瓷實"的,像王掌櫃那句"您聖明",三個字就裹着半部人情世故。要寫出這味兒,得把自個兒當塊吸水的海綿,在什剎海的冰面兒上、天橋的泥地裡滾過七七四十九遭。

二、寫川味得泡在茶館聽龍門陣要寫川味戲,您且去寬窄巷子尋張竹椅。看掏耳朵的師傅如何把鵝毛棒舞出劍花,聽堂倌報菜名比快板書還利索。川人的辣不在火鍋,在眉眼官司裡——老闆娘甩圍裙的弧度,棒棒軍歇肩時的號子,都是活的戲文。記着把"巴適"寫成腳底板打拍子的節奏,讓變臉藝人的披風掃過臺詞本,保準觀衆瞧見青城山的霧從幕布縫裡鑽出來。

三、泥土裡刨金子的訣竅

最後給您支個狠招:把劇本初稿埋在青羊宮的老銀杏樹下,等落七場雨再刨出來。那些沒被漚爛的字句,準帶着麻辣鮮香的魂魄。

再問“豆包”,豆包說:

對京味的理解

京味,於我而言,是北京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韻味和生活氣息的總和。它體現在北京的方言土語中,那些生動、形象又極具表現力的詞彙,如 “您吶”“衚衕兒”“遛彎兒” 等,一聽就讓人感到親切,彷彿置身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它蘊含在老北京的風俗民情裡,像春節的廟會、端午的糉子、中秋的月餅,各種節日的講究和儀式,都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京味還體現在北京人的性格特點上,他們熱情、豪爽、幽默,同時又有着一種骨子裡的悠閒和豁達,對生活有着獨特的熱愛和理解。這種京味是北京特有的,是歷史沉澱下來的,是北京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北京文化的精髓所在。

寫出京味的方法

對寫出有川味戲劇的建議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微信公衆號成都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原文有刪改。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註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