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如何讓每個孩子們“近”享優質均衡教育? | 廣東教育強省建設一線觀察
基礎教育學校超3.76萬所、在校生2271.6萬人、專任教師147.2萬人……
廣東基礎教育體量大,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存在較大差距,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突出。
如何破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瓶頸?
廣東緊抓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機遇,聚焦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大“真金白銀”的投入,新增一大批優質公辦學位,着力辦好“三所學校”和縣中,打造全域智慧教育示範區,不斷提升基礎教育公平與質量。
如今,廣東正逐步構建起一個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的新生態,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家門口的好學校持續“上新”
2024年9月新學期,多地中小學校(校區)接連“上新”——
廣州新開辦公辦中小學(校區)51所,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約3.38萬個;
深圳衝刺百萬學位建設,新增學位9萬個;
江門一批新、改、擴建學校投入使用,新增公辦學位超1.6萬個……
讓每個孩子都“上好學”是人民羣衆的美好願望。
應對學齡人口變化及新型城鎮化趨勢,廣東提早謀劃,推動全省122個縣(市、區)系統編制完善未來五年城鄉中小學校幼兒園布點規劃,調整優化城鄉教育資源佈局。
“十四五”期間,全省計劃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438萬個,近三年來全省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約386萬個。
2024年2月,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東繼續“加碼”:2024年至2025年將新增公辦學位學前教育13萬個、義務教育80萬個、普通高中13萬個。
通過城鄉中小學校佈局調整和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義務教育“城鎮擠、鄉村弱”的難題正逐步解開。
基礎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也進一步提升,讓教育的溫暖陽光照到每個孩子身上。
目前,全省義務教育公辦學位(含政府購買學位)比例達95%以上,學前教育毛入園率超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2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7.17%,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8%以上。
廣東解決了全國近1/4隨遷子女就學問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含政府購買學位)就讀比例達97.89%。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起點”。
廣東連續五年將“增加學前教育公辦學位供給”列爲省十件民生實事的內容,推進學前教育“5080”攻堅工程和科學保教示範工程。
四年以來,全省新增公辦幼兒園1712所,新增公辦學位50萬個以上,提高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7個百分點以上。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87.86%,實現“5080”目標,有效緩解“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作爲人口高密度的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區,深圳福田區以全市4%的面積,承載全市10%的基礎教育學位。2024年,深圳市福田區入選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
把最優的資源投入到教育上,廣東不斷滿足羣衆“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的美好願望。
一盤棋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放眼廣東,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短板在粵東粵西粵北,弱項在教師隊伍,重點在鄉鎮及以下學校。
如何補齊短板?
廣東“一盤棋”推動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設立省級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獎補資金100億元,設立29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示範區,探索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有效路徑。14個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試點都落地欠發達地區。
縣中是縣域基礎教育的“龍頭”,而鄉鎮中心幼兒園、鄉鎮中心小學和寄宿制初中“三所學校”上聯“城”,下帶“村”,是縣域基礎教育的“支點”。
廣東緊緊扭住“牛鼻子”,着力辦好“三所學校”和縣中,縮小城鄉教育差距:2024年統籌安排中央、省級財政資金約31.89億元用於各地重點推進“三所學校”達標建設;投入7100萬元中央資金和超1億元省級資金用於支持縣中發展。
對口幫扶是全省“一盤棋”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
2021年起廣東動員全省力量,啓動全口徑全方位融入式對口幫扶基礎教育——
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跨市結對幫扶,高校與粵東粵西粵北市縣建立新型結對幫扶關係,粵東粵西粵北區域內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結對幫扶;
培養優秀中小學校長、名優骨幹教師隊伍,提升教師能力素質;
加強教研隊伍建設,提升受援地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與受援地開展集團化教學……
一批批教師奔赴粵東粵西粵北,爲當地基礎教育注入強大能量。
智慧化賦能提升教師隊伍水平
“在隨堂練習時,數據統計可以即時反饋學生的答題結果,我可以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在廣州高新區第一小學的數學課《可能性》上,任課教師王豔婷利用互動學習平臺教授課程。
與王豔婷的課堂一樣,廣東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正在掀起一場數字化的變革——
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教與學的理念重塑、結構重組、流程再造和模式重建,正成爲“新常態”。
2024年7月,廣東發佈實施方案,啓動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六大行動”計劃,推動課程方案落地、育人方式變革。
數字賦能學與教方式變革,正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廣東提出,要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創設學生爲中心的跨時空、多資源、開放性的學習環境,探索個性化、探究式、體驗式等新型學習方式。
與此同時,數字化也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插上了“數字的翅膀”——
在硬件上,廣東爲粵東粵西粵北更新了2.5萬臺教學用多媒體一體機設備;
在“軟件”上,廣東大力推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與省“粵教翔雲”數字教材應用平臺以及各地教育資源平臺資源融通,構建起國家、省、市、縣、校縱向貫通的平臺體系。
對於粵東粵西粵北和農村偏遠地區的學生來說,網絡平臺讓國家和省級的優質課程和資源變得觸手可及,縮小了城鄉區域課堂教學質量水平。
2024年4月,廣東正式啓動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全域應用試點,提出將在2025年底前建成全域智慧教育試驗區。
該試點工作的一大任務,是強化全域全員全流程的應用,在小規模學校實現“雙師課堂”的常態化應用,構建起新時代城鄉教育共同體。
嫦娥奔月的故事,用英語怎麼講述?
2024年4月11日,在茂名信宜市思賀鎮高田村,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英語專業的志願者老師們,通過網絡爲高田小學的同學們上了一節中國文化經典閱讀課。
茂名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茂名面向鄉村學校以“專遞課堂”等形式,常態化開設小學科學、音樂、美術、書法、道德與法治等5個學科的課程,覆蓋小學全學段。
數字化手段,正爲粵東粵西粵北基礎教育擴優提質開闢新路徑。
來源:南方+客戶端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