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王堅: 現在正是思考如何將AI應用到太空中的好時機

“AI不能只侷限於電腦、手機等,現在正是要思考如何將AI應用於太空的時候。”5月21日,在澳門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雲創始人王堅發表題爲《計算和無盡的探索》的主題演講。

王堅在演講中透露,之江實驗室今年將完成超50顆計算衛星的星座佈局,並計劃在2027年前完成約100顆計算衛星的規模建設。

據新華社5月14日報道,隨着太空計算衛星星座1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整軌互聯太空計算星座“三體計算星座”已正式進入組網階段。據瞭解,“三體計算星座”即由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該設施將通過在軌實時處理數據,解決傳統衛星數據處理效率瓶頸問題,推動人工智能在太空的應用與發展。

王堅認爲,算力是進入AI領域的最大障礙之一,大多數開發人員通過雲計算訪問計算基礎設施,然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一制約因素仍將是建立更具全球包容性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系統的巨大障礙。

但王堅強調,“AI不能因爲算力的缺失而缺席太空,沒有計算能力,我們就沒有辦法將人工智能運用在太空中”。他表示,不應只把人工智能侷限在電腦或手機裡,現在正是思考如何將人工智能應用於太空的好時機,我們需要思考在未來10年、20年甚至50年裡能爲此做些什麼。

在談及國內大模型技術離真正到達AGI(通用人工智能)還有多遠這一問題時,王堅提到,他個人並不熱衷“AGI”這一概念。他認爲,AI的發展階段和能力邊界將遠超人類的想象,至於是否會被定義爲AGI,答案或許並不重要。

他鼓勵大家多關注應用場景,少爭論概念,當基礎模型能力(如GPT4、阿里雲通義千問、DeepSeek等)真正的突破往往會來自意想不到的應用場景。”王堅說。

當日,王堅還強調,未來一定是由年輕人主導,“許多在過去看似沒有機會的小企業,實際上可能成爲顛覆行業的力量,如DeepSeek、宇樹等。”王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