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2027佈局100顆太空計算衛星 創辦人:思考AI太空應運好時機
▲大陸中工院院士、阿里雲創辦人王堅。(圖/翻攝澎湃新聞)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中工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暨阿里雲創辦人王堅昨(21)日在澳門舉行的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上表示,「AI不能只侷限於電腦、手機等,現在正是要思考如何將AI應用於太空的時候。」王堅指出,之江實驗室預計今(2025)年完成50顆太空計算衛星的佈局,計劃在2027年前,建構完成約100顆衛星的在軌計算系統,作爲發展人工智慧空間應用的關鍵基礎。
▲大陸「太空計算星座」衛星發射。(圖/翻攝新華社)
《新華社》報導,隨着太空計算衛星星座1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整軌互聯太空計算星座「三體計算星座」已正式進入組網階段。據瞭解,「三體計算星座」即由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該設施將通過在軌即時處理數據,解決傳統衛星數據處理效率瓶頸問題,推動人工智能在太空的應用與發展。
王堅表示,算力仍是AI發展的最大障礙,大多數開發者仰賴雲端存取資源,但這一基礎設施的不平衡也阻礙全球AI應用的公平性。他強調,「沒有計算能力,我們就沒有辦法將人工智能運用在太空中。」
針對外界關注的AGI(通用人工智慧)議題,王堅則表示,自己並不熱衷於這一概念。他認爲,AI的進展速度與應用邊界將遠超當前想像,是否達到所謂AGI並不重要,「關注應用場景,比討論概念更有價值。」
王堅提到,從GPT-4到通義千問、再到近期話題性十足的DeepSeek,許多大模型技術的突破,往往都來自實際應用中的需求與場景刺激。「真正的創新,會來自看似微小、卻切實可行的場景應用。」
王堅強調,未來科技創新主力將來自年輕世代,如DeepSeek與宇樹等初創企業,應給予新創與年輕人才更多關注與機會,「很多看似沒機會的小公司,實際上可能就是顛覆產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