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星宇航“星算”計劃樑溪星座發佈 總算力20P 太空計算再進一步

《科創板日報》8月4日訊(記者 張洋洋)《科創板日報》記者從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星宇航”)方面瞭解到,“星算”計劃樑溪星座正式發佈,根據規劃,樑溪星座將由1軌12顆智算衛星組成,組網後星座總算力將達到20P。

此次,國星宇航與與星遙光宇、星河動力、協創數據、中航光電、建信金租等54家單位共同發佈了“星算”計劃2025合作伙伴名單。

同時,國星宇航“星算”計劃還向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下稱“空天院”),完成了首個太空計算用戶交付。此前,空天院的衛星目標智能檢測算法模型已率先在“星算”計劃首發星座國星宇航自研AI載荷上成功完成了在軌部署與實時推理任務。

隨着太空數據量的持續增長,將數據全部傳輸至地面處理面臨越來越大的傳輸壓力和時效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計算星座應運而生,它可以作爲“太空智能中樞”,滿足太空即時計算的需求,讓“太空”成爲未來算力部署的一個新的重要選擇。

今年5月14日,由國星宇航發起的“星算”計劃首發星座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成功發射,星座是不同主體投資,由國星宇航研製的一軌12顆計算衛星組成。

據國星宇航執行副總裁趙宏傑介紹,“星算”計劃由2800顆計算衛星組網構成未來天基算力網絡,該計劃是由國星宇航牽頭,與首批54家高校、科研院所、上市公司、投資機構等共同發起並投入建設,目標是將算力服務器發射入軌,形成天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

首批十二顆計算衛星已成功入軌,每顆衛星均具備太空計算、太空互聯能力,單顆衛星的計算能力從T級提升至P級,首發星座整體在軌計算能力達到5POPS。未來,計算衛星不僅能作爲新的算力部署方式,還將支持海量深空探測數據的實時在軌計算與處理,改變科學研究範式,助力科學家探索更多未知。

“星算”計劃的首發星座已於5月14日成功發射。02組、03組星座的研製工作也在快速推進,未來將通過更多次的組網發射,持續將算力送入太空。

那麼,計算星座通過什麼方式實現商業閉環,目前的市場價值及盈利預期如何?

趙宏傑表示,首發星座的建設將構建未來算力網絡,憑藉太空計算、太空互聯能力和自身全覆蓋、可持續的特色優勢,實現特定場景由“天數地算”向“天數天算”轉變,滿足日益增長的太空即時計算需求,從而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與市場空間。

“例如,首發星座實現了‘算力上天、在軌組網、模型上天’,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實時在軌處理,降低傳輸成本與延遲,提升效率,並通過衛星靈境引擎,爲應急安全、低空經濟、遊戲文旅等行業提供更高效的衛星三維數字孿生數據和應用服務,並在滿足對數據實時性和精準性的需求基礎上,繼續創造新的應用場景和增值服務空間。”趙宏傑稱。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科創板重啓未盈利企業適用第五套標準上市並擴大適用範圍以及創業板啓動第三套標準,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上市。近期,國內商業航天企業正在密集闖關資本市場,本週,藍箭航天和屹信航天均啓動上市。

國星宇航也在今年初啓動了港股IPO。據《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公司港股上市事宜目前正在持續推進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