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發力“太空計算”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合肥特派記者 蔡玉民 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在不遠的未來,手機可以輕鬆訪問太空中的算網,這是近日在合肥舉行的2025空天信息大會暨中科星圖生態發展大會上,業內專家描繪的未來場景。

本次大會以“空天一體·星雲共生”爲主題。與會專家普遍認爲,算力現在已成爲影響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主要瓶頸。中科星圖總裁邵宗有表示,未來全球的衛星發射計劃將在萬顆量級,隨着衛星載荷和分辨率越來越高,必然產生大量數據及計算需求,然而天上產生的數據傳到地面進行計算,將存在傳輸帶寬以及延遲的限制。此外,我國農業、通信、環境監測等領域也越來越依賴實時衛星數據。衛星作爲承載遙感觀測、衛星互聯網、災害預警等關鍵任務的核心載體,也面臨着從“數據採集”轉向“邊緣智能”,再到“天地一體化”智能算力運營的躍遷任務。面對這一挑戰,業界開始探索太空算力星座新模式,將“天數地算”轉變爲“天數天算”。中科衛星高級副總裁楊志高認爲,把地面站的算力放到天上去,在天上分析數據,衛星的時效性就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中科曙光總裁歷軍也認爲,目前在太空中獲得的信息需傳回地面處理,再將結果返回太空,時間成本過大,反應速度過慢,未來計算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從地球走向太空”。

但想要讓“算力上天”並不容易。太空環境中的宇宙輻射、極端溫差和真空等條件,對核心部件的可靠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地面上的普通芯片就算送上太空也難以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學術院長吳一戎表示,太空中的同等算力成本是地面的1000倍。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原主任於志堅看來,在巨型星座越來越多的當下,“動態接入、智能重構、按需支持”的智能管控是未來之路,複雜異構星座穩健星間鏈路技術、空間網絡互聯技術、天地一體化網絡管理技術、星上自主管理系統與技術都是必須突破的。

在發展太空計算的共識引領下,業內的領軍者、創新者已經行動起來。今年5月,中國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發射升空。本次大會上,中科曙光、中科星圖這兩家在算力、空天信息方面的頭部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未來合作雙方希望通過三至五年時間,讓高端計算機成爲空間站載荷,並實現地面計算系統與太空計算系統的聯合組網,形成綜合雲體系。雙方將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單位研發面向太空計算場景的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專用核心部件,並推動“芯片—整機—算網—數據—應用—生態”的全鏈路技術創新。此外,國際太空計算尚無統一標準體系,合作雙方正牽頭制定太空芯片接口規範、空天數據處理模型等核心標準,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生態。這不僅能讓中國有望在太空計算領域推出相關標準,更能吸引全球創新力量參與,讓“中國方案”成爲世界共識。

從長遠來看,太空算網場景應用廣泛。它不僅能爲偏遠地區、海洋、航空等領域提供高速寬帶互聯網接入,提升全球互聯網接入能力和穩定性,支持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在線教育、應急通信、農村數字化建設等場景;還能提升智能交通與導航能力,爲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船舶導航等提供實時定位糾偏、路徑規劃與運行優化,推動智能交通系統的全球化發展;同時助力智慧城市升級,提升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的實時響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