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AI+教育”這道時代課題

原標題:答好“AI+教育”這道時代課題

“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教師可在課內適當使用輔助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高中階段允許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正式發佈《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強調“分學段差異化應用”,並明確了三大類核心應用場景——促進學生成長、輔助教師教學、支撐教育管理。

學生作業充滿AI味,老師一眼就能認出;平時文筆“很好”,一到考試就“現原形”;“第一批用DeepSeek趕寒假作業的孩子出現了”衝上熱搜……一段時間來,AI“入侵”中小學生作業頻頻引發擔憂。技術浪潮席捲而來,提升中小學生的AI素養,把握應用技術的邊界,上好“爲我所用”這一課,正變得日益迫切,《使用指南》的出爐正當其時。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弊端,就跟它的優勢一樣顯而易見。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如果不加以干預和引導,就容易只看到“硬幣的一面”。一旦有的孩子發現答案唾手可得,完成作業又好又快,難免會形成AI過度依賴,扼殺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面對看似無所不知的AI,能不能提出一個好問題?能不能辨析哪些信息是有價值的,哪些可能存在謬誤?有沒有質疑AI的勇氣,並且做到邏輯自洽?每一個這樣的發問,其實都指向了“AI+教育”的解題路徑。

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AI時代的教育更是如此。從感知AI,到探究學習,再到學會批判,這是一種螺旋式上升,應當尊重個體差異,該禁止的禁止,該輔助的輔助。《使用指南》的一個明顯基調是,突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屬性,針對創造性任務、個性化學習等核心環節,強調規範使用。“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禁止直接使用AI回答學生問題或提供諮詢”“避免直接使用AI生成內容評價學生”……其中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其實也重申了一點:教育的本質是喚醒,一鍵搜索替代不了耳提面命,正如效率代替不了溫度。

人機協同無疑是正確的事,關鍵在於怎麼協同。在推動AI深度融入教學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已有積極的探索:有的藉助AI讓知識“具象化”,提升互動性和體驗感;有的讓AI成爲“創意夥伴”,激發學生潛能,從“比成績”到“比創意”;有的根據項目式學習的思路,引導學生通過技術賦能完善故事的情節設置,探尋問題的解決之道……有理由相信,讓AI成爲思維的“放大鏡”和“訓練場”,這種成就感要遠勝於“知識外包”“拿來主義”,也更有利於培養創新意識。

積極擁抱“未來課堂”,是一場劃時代的教育革命。去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確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唯有學校、家庭、企業等共同發力,釐清潛力與風險,把握變化與不變,平衡效率與公平,才能更好撬動教育的“阿基米德支點”,推動教育向“新”出發,提“質”而行。(鍾頤)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