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評論一夜兩極分化,業內人士建議“讓子彈飛一會”
澎湃新聞記者 朱軒 張靜
3月6日凌晨,中國AI團隊Monica發佈AI智能體Manus,號稱是“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體產品”。一夜之間,Manus引發全球AI行業熱議,同時也伴隨着“過度營銷”等質疑。
閒魚上不少賣家在售賣Manus邀請碼和相關服務。
目前,Manus需要通過邀請碼才能試用,而申請邀請碼需要用戶在官網頁面留下郵箱並提交一段簡短的英文申請理由。記者注意到,Manus的爆火催生了多個社交平臺熱火朝天地售賣邀請碼和相關教程,價格在幾元到幾萬元不等。記者購買多個相關產品後,發現均爲Manus代申請邀請碼服務,並沒有現成賬戶和邀請碼,對方會給相應的申請話術並幫忙提交,但五個小時過去後,記者仍未收到邀請碼。
有網友稱,有時間買這個,自己申請的邀請碼都下來了,很多人只是在盲目追捧新潮流、助長營銷。也有人稱,個人用戶申請不一定能通過,所以纔想找找其他渠道。
在二手交易平臺“閒魚”,有網友聲稱可出售Manus邀請碼,標價4萬餘元;還有賣家號稱有Manus成品賬號,“只有兩個,5000元出”。此外,更多的賣家是在售賣申請邀請碼的教程、話術和代申請服務。
記者花3元購買了暱稱爲“程序員某某”的賣家發佈的邀請碼產品。對方稱,只需提供一個郵箱,他們就可以秒速搞定申請。對方還稱,“很多人買,忙到現在都沒吃飯。”
賣家給出的申請話術。
記者下單後,對方發來的視頻顯示,對方在“how can Manus help you”一欄中填寫的申請理由爲“正在建設有2萬人的開發者社羣……在社區治理方面的經驗和Manus的去中心化願景相一致,將建立本地化用戶組和審覈指南等。”
至於何時能申請到邀請碼,對方稱具體時間不好承諾。
另一位在“閒魚”上的賣家稱,自己有綠色通道,還給出了提高通過率的優化辦法,如精準填寫自己的行業需要(副業變現、數據分析等),觸發官方優先審覈,以及獨家技巧“自願貢獻使用反饋+測試新功能”,聲稱成功率直升60%。記者購買該產品後,對方同樣稱已幫忙提交申請,截至發稿前,記者仍未收到邀請碼。
“小紅書”上,正在售賣的邀請碼申請鏈接。
3月6日當天,Manus的合夥人張濤在微信朋友圈迴應稱“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熱情”,公司“從未開設任何付費獲取邀請碼的渠道”,並且“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將優先保障現有用戶的核心體驗,並逐步有序釋放邀請”。
但經過一天的時間,對於Manus的評論開始出現兩極。有人批評公司“以邀請碼爲噱頭,營銷味太重”,但也有人爲Manus的局部創新點贊。鑑於目前用上Manus的人還是少數,業內人士認爲,還是“讓子彈飛一會”吧。
新聞延伸
是個“有趣的創新產品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Manus這次的出場方式非常“GPT”,它採用和OpenAI新品發佈類似的方式,一段4分鐘的視頻介紹了這款AI Agent的功能。
在Manus AI的介紹視頻中,Manus AI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表示,當其他人工智能只是在產生想法時,Manus交付成果。
Manus可以篩選簡歷、挑選房產和分析股票,即使用戶關閉設備,Manus依然可以在雲上繼續工作,並在完成後提供結果。在篩選簡歷案例中,Manus可以解壓文件、逐頁瀏覽每份簡歷、在文件中記錄重要信息、在雲中異步工作,用戶可以隨時關閉電腦,一切任務完成後Manus再通知用戶。
在評估通用人工智能助手解決現實問題的GAIA基準中,Manus在三個難度級別中全部超越了OpenAl在今年2月上線的DeepResearch。
“感覺好多人都快失業了。”Hugging Face研究工程師趙浩君看到篩選簡歷的案例後表示,能提高一點效率,就會少很多崗位。他認爲Manus的可視化效果驚豔,只要深耕一個領域,智能體都能有不錯效果,但通用性目前很難實現。
Manus讓大衆體驗到調用多種工具的智能體小助手,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原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創始院長田豐認爲,Manus是個“有趣的創新產品思路”。隨着底層大模型模塊化串聯,API和開源變得方便、便宜,產品層創新就會提速,涌現出更多有想法的、面向C端的工具箱。他表示,產品創新追求用戶邏輯,Manus不像底層技術DeepSeek那樣難實現,面對Manus的爆火,也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遠未達到DeepSeek的創新水平
此外,獲得了邀請碼並參與了Manus評測的人員們認爲,Manus在信息蒐集和整理方面表現出色,但在複雜任務和交互性方面仍有改進空間。在評測過程中,參與者也遇到了訪問需要登錄的網站受阻、系統負載過高導致任務失敗或速度緩慢、生成的遊戲無法交互等問題。
參與者普遍認爲,Manus產品仍處於早期階段,需要不斷優化和改進。Manus強調智能體的自主性,中國AI團隊在模型訓練和產品創新方面表現出色,但競爭激烈。
“Manus原本就是其團隊來展示產品理念和階段性研究成果的一個Demo”,一位從事AI產品測評的人士表示,他雖然有了邀請碼,但由於服務器壓力無法登錄,他告訴澎湃科技,雖然自己沒有測試,但是他已經瞭解,Manus使用過程中的時間較長,從十幾分鍾到半小時不等。他認爲Manus產品體驗確實有創新,但技術創新沒有太大跨度,並非智能體的“DeepSeek時刻”。目前, Manus的爭議較大,評價出現了兩極分化,功能被誇大,一些頭部營銷號帶節奏、蹭流量。
有網友甚至表示“這一批AI,最累的就是自媒體博主們”。國內大模型企業人士向澎湃科技表示,頭部營銷號帶節奏嚴重透支國內民衆對AI行業的信任。這波能活下來的AI企業都是靠技術驅動。PR(公共關係)驅動的企業是浪費各種社會資源。他呼籲行業要腳踏實地,戒掉浮躁,“跟美國友商相比,我們的資源很少,要用在支持腳踏實地的企業上,不能資源錯配,不能劣幣驅逐良幣。”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表示,Manus完全不同於DeepSeek,其本質是用工程代碼實現通用智能體,“這是很難的,如果能夠窮舉,就不用大語言模型了,專家系統早就被證明無法實現真正的智能化。”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此前預測,2025年更通用、更自主的智能體將重塑產品應用形態,進一步深入工作與生活場景,成爲大模型產品落地的重要應用形態。從更強調產品概念的Agent,到更強調應用智能程度的Agentic AI,2025年將看到更多智能化程度更高、對業務流程理解更深的多智能體系統在應用側落地。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行業研究組負責人倪賢豪表示,AI應用已經接近大規模爆發的前夜,國內外趨勢一致,AI應用成熟度有所提升,“以前更多強調agent要做得非常產品化、端到端,能夠應用得非常成熟,但今年大家的思路轉變過來,更多是要讓它們被用起來。”
本期資深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