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雜質說」醉翁之意不在酒 當然不是失言而是爲罷免

▲總統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圖/總統府提供)

●陳先才/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

臺灣領導人賴清德近日在「團結十講」第二講中突然拋出「打掉雜質」的論調,在臺灣輿論場引發兩極反應,綠營支持者自然歡欣鼓舞,然而藍白陣營則猛批賴清德失言,在臺灣內部繼續製造對立。

客觀而論,關於賴清德的「雜質說」,真的是失言嗎?恐怕沒有這麼簡單,他當然不是失言,而是有意而爲之的政治動員動作。其實質就是要爲接下來的大罷免投票階段繼續造勢,目標就是要消滅藍白等在野勢力。

有意爲之的政治動員動作 爲大罷免投票造勢

一則是賴清德在爲第三階段大罷免投票尋找所謂的正當性。在賴清德和民進黨那裡,只要是不同聲音,都是雜質,只要是對民進黨當局的政見持異議者,都應該被清除。賴清德在「團結十講」第一講中,就公開排擠、歧視秉持不同史觀的臺灣人。

事實上,自賴清德上臺以來的這一年中,只要是監督和批判賴清德當局的施政,就會被綠營貼上異議之標籤,難道不認同民進黨就要被消滅?賴清德這種以雜質用作形容在野黨、異議人士或不同聲音的做法,當然是一種政治上的清算。

賴清德身爲臺灣地區領導人,理應擁有政治高度。賴清德今日面臨的朝小野大之政治困境,是臺灣民衆在2024年選舉中理性投票的結果,他應該尊重選舉投票結果,要遵行認賭服輸的原則,而不是一味對抗與清算。

尤其是面對當前臺灣社會朝野對立的局面,他應該彎下身段,傾聽民意,尊重多元,而不是胡亂扣帽,甚至爲了大罷免而激發臺灣民粹。

大罷免困境加劇 民進黨、賴清德心裡越來越沒底

二則是「雜質說」也從一定層面凸顯出綠營大罷免的困境在加劇,尤其是賴清德的焦慮情緒開始出現。隨着大罷免進入第三階段的罷免投票階段,表面上看似綠營形勢一片大好,罷藍和罷綠在第二階段的連署結果爲31:0,然而綠營的危機還是客觀存在。

畢竟連署與投票是兩回事,加之距離投票時間還有近一個月的時間,臺灣民意的變化和躁動客觀存在,綠營能否將連署的氣勢一直延續到投票日,本身就有難度。加之,從最近的各項民調來觀察,在罷免投票中投不同意票的比例一直多於同意罷免的羣體,甚至有增長之勢。

以臺灣民意基金會近兩個月的資料就可以看出,5月多4個多百分點,6月則多近10個點。顯然臺灣民意能否持續關注和支持大罷免,民進黨和賴清德的心理越來越沒有底。

以賴清德硬幹到底、缺乏妥協精神的個性,他自然會選擇不斷加碼跟進,透過孤注一擲的強硬手段來對抗,「雜質說」自然成爲賴清德爲綠營基本盤提供的精神鴉片,也是他動員深綠支持者的操作手法,用意當然還是在大罷免。

▼賴清德「雜質說」自然成爲綠營基本盤精神鴉片,也是動員深綠支持者的操作手法。(圖/罷免團隊提供)

製造臺灣內部對立 激起綠營基本盤士氣

三則是賴清德透過「雜質說」來激起臺灣社會的內部對立,鞏固基本盤,這是民進黨長期慣用的手法,更是進行政治動員和選舉操作的重要手段。

民進黨非常擅長選舉,其最有效地的手法就是製造臺灣內部的對立,從而激起綠營基本盤的士氣,這是民進黨在過去數十次重要選舉中的慣用伎倆。

「雜質說」當然會激化臺灣內部朝野之間、藍綠之間的對抗氛圍。而對於民進黨而言,對選舉和權利的追逐纔是最爲核心的目標,至於臺灣內部的凝聚與和諧,本身並不重要,也不是民進黨所關注的焦點。

畢竟在臺灣,只要掌握權力,就擁有分配資源的權力,民進黨自2016年重返執政以來,已經習慣了享受權力、佔有資源的狀態,自然不甘心面臨如今朝小野大之困境。

▼對於民進黨而言,對選舉和權利的追逐纔是最爲核心的目標,至於臺灣內部的凝聚與和諧,本身並不重要。(圖/記者屠惠剛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