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警惕假專家真坑農
"假專家"又盯上了農民的錢袋子。
近日,據央視《財經調查》報道,不少假冒的農技專家在網上"傳道授業"。這些假專家頂着"農業專家""農大畢業生"等人設招搖撞騙,甚至還編造虛假的農技"小妙招"誤導農民,藉機帶貨實際功能遠不及預期的農資產品。
仔細查看這些假冒專家,賬號簡介幾乎都寫着"農業大學""從事農業行業數十年""免費提供農業指導""助力三農"等內容,但這些身份標籤卻很難覈實查證。
當出現在短視頻裡的假冒專家,成羣結隊地被推到農民面前,不少都與機構脫不了干係。MCN機構簽約、孵化農業達人,通過專門策劃的內容養號、練號,以達到銷售農資的目的。
盯準了農民,不難看出這些電商團隊的別有用心。
一方面,利用了農民心理對農業技術和豐收的渴望,推薦各種特效農資產品有很大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抓住農民羣體的特殊性,活動場景比較單一,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有限,很容易輕信這些假專家的話。
同時,農業種植又不同於其他行業,一旦按照所謂專家的指導購買並使用了劣質農資產品,很可能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幾乎是農民一年的收成。
假冒專家的存在,不僅擾亂了正常的農業技術傳播,還會影響正規農資銷售市場秩序,透支了農民的信用。而那些真正能夠給予農民專業指導的專家以及質量過硬的農資產品,隨時有可能因爲假專家的攪局,失去市場。
近年來,無論在醫療、教育等傳統領域,還是在AI等新興領域,都有一大批假冒專家在短視頻平臺異常活躍,售賣保健品、賣課等成爲他們的終極目標。
這些賬號不少由機構主導,利用大衆對個人健康的焦慮、對下一代教育的關注,面對新事物存有信息差的緊張,通過造人設、博流量、演劇本等手段欺騙公衆。
以帶貨爲目的,販賣焦慮,誘導消費者,類似的假冒專家在不同領域活躍,值得各方警惕。
對應平臺責任,必須強化對賬號審覈。無論自稱是農業專家還是其他領域專家,都要求其提供相關的學歷證明、從業資格證書等材料,並嚴格覈實。
從監管的角度看,農業、市場監管等部門應加強協作,對假專家虛假宣傳、違規銷售各種產品等行爲進行嚴厲查處。
假專家盯上農民羣體,也是一次提醒。農民需要專業技術,對相關培訓的需求仍有待於滿足。
網絡平臺被"假專家"所利用,也應該被專業機構爲我所用,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舉辦農業技術培訓、開展科普宣傳等活動,讓農民們學以致用。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