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肥了誰?害了誰?
想不到啊,十多年過去了,外賣大戰又TM打起來了。
很多網友紛紛0元購奶茶,冰箱都塞滿了蜜雪冰城、滬上阿姨。。。這讓我瞬間想起了2013年那會兒的瘋狂補貼戰。那時候我還是個窮學生,天天蹲在宿舍裡薅羊毛,一頓飯幾塊錢搞定,簡直不要太爽。
有00後朋友跟我說,這就是他們的時代紅利。
確實,資本每一次瘋狂的燒錢遊戲,作爲用戶總是受益者。
一、這場大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一切還要從2月11日開始。
京東,以一個攪局者身份,突然宣佈進軍外賣,還喊出了“全年免佣金”的口號。
你說這不是明擺着要掀桌子嗎?本來,美團和餓了麼在外賣市場好不容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格局,突然殺出個程咬金。
更狠的是,京東2月19日直接宣佈給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兼職的也有意外險和健康醫療險。這一招直接戳中了行業痛點——騎手保障問題。
美團和餓了麼能坐得住嗎?當然不能。
美團馬上跟進,宣佈搭建騎手社保信息系統;餓了麼也趕緊表態,說自己從2023年2月就開始在部分城市給騎手繳社保了。
到了4月,競爭就徹底白熱化了。
美團發佈即時零售品牌“美團閃購”,京東接着又指控對手強迫騎手“二選一”,餓了麼推出“餓補超百億”大促,淘寶的“小時達”升級爲“閃購”。。。
一時之間,外賣大戰硝煙瀰漫。
5月開始,各平臺補貼力度更是大到離譜。美團給騎手配送權益,淘寶閃購推出大額紅包,5月5日訂單量就突破1000萬單。到了7月,淘寶閃購直接宣佈12個月內直補消費者和商家500億元。
500億啊!這不是數字遊戲,這是真金白銀在砸。
貳、肥了誰?
首先肥了消費者,這個毫無疑問。
幾塊錢的奶茶、漢堡,在今天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確實是意外之喜。我看朋友圈裡一堆人在曬“0元購”的截圖,那個開心勁兒,就像中了彩票一樣。
其次肥了騎手。
微博上有騎手曬收入,說日入過千,雖然累但能賺錢。對於很多底層勞動者來說,這確實是個難得的機會。訂單量暴增,跑得多賺得多,簡單粗暴但有效。
再次肥了部分商家,特別是奶茶店。
這波補貼很多錢都流到了他們那裡,股價也跟着漲。畢竟平臺要拉用戶,總得有人買單,商家就是這個買單的對象之一。
但是,天底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叄、害了誰?
最慘的是那些小股東們。
美團現在120港幣一股,距離最高點360港幣還有240港幣的差距,高點買入的朋友,回本難度堪比登天。阿里美股106美元一股,也就是高點的三分之一。
有人算過一筆賬:5年前阿里市值是英偉達的2.42倍,5年後的今天只有英偉達的6%左右。一邊是英偉達踩中AI風口不斷創新高,一邊是中概股還在內卷外卷,這對比太諷刺了。
其次害了那些沒有議價權的小商家。
表面看訂單量暴增,實際上利潤微薄。平臺補貼是有期限的,等補貼結束了,用戶迴流,訂單量下滑,這些商家怎麼辦?而且爆單時供應鏈壓力巨大,很多小店根本承受不了。
最心疼的是那些暑假工。
本來想趁着暑假賺點生活費,結果遇上補貼大戰,新騎手大量涌入,競爭激烈到爆。訂單是多了,但分到每個人頭上的可能並不多,還要面對更高的工作強度和更復雜的平臺規則。
平臺自己也是受害者。
從財報看,他們肯定受傷不輕。機構已經預測美團等相關業務的利潤率要大打折扣。爲了搶市場份額,不惜血本無歸,這樣的競爭模式真的健康嗎?
肆、當英偉達創新高時,我們還在內卷外賣
這纔是最讓人無語的地方。
人家美國那邊,英偉達因爲AI技術不斷創新高,市值一路飆升,代表的是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我們這邊呢?三大巨頭爲了搶外賣市場,瘋狂砸錢補貼。
這種對比,真的太諷刺了。
不是說外賣行業不重要,民生服務當然重要。但是,當全世界都在談論AI革命、科技創新的時候,我們的互聯網巨頭們還在爲了幾塊錢的外賣打得頭破血流,這到底說明了什麼?
說明我們的商業模式還是太粗放,太依賴價格戰和補貼戰。真正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在哪裡?
《南方日報》說得對,要防範演變爲“內卷式”競爭。
但現在看來,這種內卷已經不可避免了。
伍、寫在最後
外卷大戰的本質,是存量市場的零和遊戲。
蛋糕就那麼大,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所以只能靠燒錢搶用戶,靠補貼拉流量。這種競爭模式,短期內確實能讓消費者和騎手受益,但長期來看,誰都不是贏家。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十多年前的外賣大戰,最終還是迴歸理性,該漲價的漲價,該取消補貼的取消補貼。這一次,結果不會有什麼不同。
唯一的不同,可能是代價更高了。
因爲現在的市場環境更復雜,監管更嚴格,平臺的盈利壓力更大。這次燒錢大戰結束後,消費者可能要面對更高的配送費和更少的優惠。
所以,趁着現在還有羊毛可薅,趕緊薅吧。
畢竟,這些補貼很多都是你們這些買了中概股的股東們的虧損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