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風外賣大戰,拼多多“慢”落子
“少有人走的路”面向更多的短期波動和更大的外部壓力,但也可能通向更穩固的競爭壁壘和更可持續的增長未來。
8月25日,拼多多交出2025年第二季度財務成績單。受電商行業激烈競爭以及持續加碼的商家扶持影響,拼多多二季度收入增速放緩、淨利潤繼續下滑。
財報顯示,拼多多2025年第二季度總收入增速放緩至7%,達1040億元。這一增長主要由在線營銷服務及交易服務收入的提升所驅動,顯示出平臺核心商業模式依然健康,但受外部競爭加劇及千億扶持影響,增長節奏進一步放緩。
二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4%至307.5億元,拼多多的基本盤盈利能力依然強勁,利潤下滑主要源於主動投入的戰略選擇。在財報電話會上,拼多多高管們多次強調“不追求短期利潤”、“甘於犧牲短期利潤”、“長期堅持反哺生態”。
資本市場對這份財報的反應複雜,盤前大漲近12%後又回落至接近平盤,揭示了投資者內心的變化,他們顧慮短期利潤的波動的同時,認可拼多多的長期戰略。
“當下,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還在持續,電商行業圍繞新業態的競爭也愈加激烈,我們將繼續專注高質量發展,堅持消費者導向,爲產業的長足發展創造空間。”拼多多集團董事長、聯席CEO陳磊表示,在持續加大投入的過程中,短期業績難免會有波動,我們更願意立足長遠,把長期價值放在短期利益之前,紮實做好生態建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普惠消費者。
不跟風,拼多多“千億扶持”的邏輯與落地
今天電商行業正在快速經歷路徑的分野。阿里、京東、美團在各自優勢基礎上都想佔據“快”的用戶心智,而在同行紛紛押注即時零售的第二季度,拼多多卻將重金投入“千億扶持”計劃,聚焦源頭供應鏈和中小商家生態建設。
這是一條與其他對手不同的路徑:拼多多絕對優勢在“省”,同時追趕“好”與“多”,不趕“快”。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背後,反映出拼多多怎樣的戰略思考?
在拼多多對電商競爭本質的理解裡,即時零售固然能夠提升消費體驗,但電商競爭的本質仍離不開可持續的供應鏈能力與價格優勢。拼多多選擇的不是盲目追隨熱點,而是鞏固“立身之本”的優勢,因此平臺也在主動變“重“,步伐放緩。
確定了“爲什麼這麼花錢”之後,財報中“錢都花哪去了”也可一探究竟。去年8月,拼多多在電商行業率先推出“百億減免”惠商政策,先後推出技術服務費、推廣服務費等退返權益,持續爲廣大商家減傭降本。
今年二季度,“百億減免”升級爲“千億扶持”新戰略,正是爲了加固拼多多的基本盤——通過性價比和供應鏈效率建立長期用戶黏性。
在拼多多的千億扶持計劃裡,商家投入是核心方向。自去年8月以來,通過百億降費舉措平臺爲商家帶來了可觀的節省,爲他們創新和向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創造了空間。同時,後勤保障舉措大幅降低了運往偏遠地區的運輸成本,並使這些地區的訂單數量增長了40%,注入了新的活力。
管理層在電話會上透露,平臺戰略並非進行寬泛的補貼戰,而是將注意力聚焦在具體且有代表性的商家案例上,腳踏實地地將 “千億扶持” 落到實處。例如優質產業帶的商家、科技與產業結合的商家,以及紮根中國的農產品商家,平臺用流量優勢和扶持能力,幫助優質商家脫穎而出。
在賦能產業帶,助力製造業升級的方向上,二季度,拼多多“新質供給”專項行動走訪了義烏小商品、晉江零食、灌雲服飾、佛山童裝、威海漁具等產業帶,深入瞭解商家需求與產業困境。
義烏小商品的白牌轉型案例尤爲典型。當地市場經過數十年發展,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商家陷入低門檻、低利潤怪圈。拼多多對商家系統進行專項升級,爲商家精準篩選出爆款潛質產品。義烏商家據此對潮玩收納盒、微波爐加熱蓋、按壓式冰格等小商品進行研發創新,很快實現新突破,很多單品利潤實現了4至5倍的增長,爲義烏小商品打開了品牌化發展路徑。
在農產品上行的方向上,“千億扶持“戰略也在快速落地生根,中國經濟毛細血管裡的農產品都因拼多多在發生改變。4月以來,“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先後走進隨州稻米、昭通土豆、昆明鮮花、商丘雞蛋、撫州竹筍、仙桃水產、舟山海鮮、貴州刺梨等農特產區,實施定製化扶持。
位於雲南昭通的烏蒙山腹地,當地盛產的黃心土豆因地理位置受限,長期只能以初級農產品銷售,產業附加值低。最近幾年,拼多多商家在當地開設工廠,引進智能化生產設備,將昭通土豆研發成不同口味的薯片,在平臺扶持下成功打開全國市場,形成“網紅薯片”品牌效應,直接帶動當地1.1萬戶農民增產增收,小土豆也能成就大產業。
拼多多發佈的《2025農產品上行半年報》數據顯示,在“多多好特產”扶持下,全國各地農產品加速出村進城,農產品銷量同比增長47%,時令水果銷量同比增長51%,海鮮水產銷量同比增長48%;平臺農產品商家數量也保持飛速增長,00後商家數量增長超3成,無數普通人、商家和產業帶的生活都因拼多多得到改善。
在消費者端,拼多多的動作是持續提升消費者體驗,提供更多價值。首先,百億補貼將持續進行,另外在今年的618購物節期間,除了國家層面的計劃,平臺還額外自掏腰包提供優惠券,推動了包括生鮮農產品、電子產品等多品類的創紀錄銷售。
轉型的成效往往與短期陣痛共生,執行董事兼聯席CEO趙佳臻明確表示,拼多多在過去一個季度的一系列投入,必然導致收入增速放緩,利潤同比下降。他直言:“我們不認爲這個季度的利潤可以持續,未來的波動依舊會比較大。”這種坦誠背後,是基於長期視野的戰略自信。
各業務板塊的協同與堅守,用“慢”打磨出未來
除了核心電商業務,拼多多的其他業務板塊同樣體現出長遠眼光的投資思維。
6月,競爭對手全面撤退社區團購市場,多多買菜在對手退場的情況下,快速承接全國增量,滿足空白地區的消費需求。
財報電話會上,拼多多管理層迴應了業務的最新發展情況,稱多多買菜是一個比較苦的業務,確實需要長期大量的投入,“競爭對手選擇在這個時候退出,但是我們不能鬆懈,而是要進一步的加大符合我們業務規劃的投入,用釘釘子的精神去應對行業競爭加劇對業務造成的衝擊。”
經過近5年的投入,目前多多買菜提貨點已經覆蓋了超過全國的70%的行政村,解決了不少地區的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難題,滿足了消費者對於物美價廉商品的需求,積極推動電商普惠與消費平權。
對於備受關注的全球化業務,美國市場小額訂單關稅豁免政策頻繁變動,拼多多同樣迅速調整應對,而在歐洲、南美等更廣範圍的全球市場,平臺則展現出更多主動的進攻性。
管理層承認,今天拼多多已渡過了初期的開拓階段,平臺欣慰地看到,其提供的商品與服務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全球消費者的積極反饋。“但我們深知,業務仍處於起步階段,尚有諸多方面可優化和提升。”陳磊表示。
未來,拼多多的全球化業務將圍繞“供應鏈本地化、服務優化、合規能力”三大核心能力持續加大投入,夯實基礎、練好內功,爲下一階段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種不盲目追求擴張速度、不參與競爭,先打好基礎的做法,再次體現了拼多多的長期視野,所有業務都要以率先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和運營效率爲目標。
作爲一家起家於農產品的平臺,拼多多繼續加大了在農研領域的投入。7月中旬,第五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初賽正式開啓,來自全球的46支團隊報名參賽,呈現了AI種植、水培系統、生態育苗等多種前沿技術。在後續的決賽上,參賽團隊還將帶着前沿技術走出實驗室,應用於田間地頭,爲農研商業化創造更大的價值。
拼多多本季的“成績單”,是其主動戰略選擇的結果,即犧牲短期利潤,換取供應鏈的強化、生態的健康和長期的價值。
在電商行業追逐一個又一個風口的背景下,拼多多展現出了一種基於長期主義的定力,不追逐風口,而是打造風口;不急於搶灘,而是深挖護城河。這種戰略背後,是一種清醒的節奏感,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堅持核心價值,推動中國消費製造轉型升級,一旦鞏固了供給端的能力與彈性,未來平臺模式的迭代則是水到渠成。
展望未來,管理層已明確表示業績波動仍會較大。投資者的關注點應從單季利潤,轉向其生態內商家活力、農產品上行增速、核心技術能力等長期指標。拼多多的“價值投資”纔剛剛進入深水區。
在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拼多多選擇了長期主義這條“少有人走的路”。這條路徑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短期波動和更大的外部壓力,但也可能通向更穩固的競爭壁壘和更可持續的增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