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丨警惕外賣大戰及“新戰場”的負面影響
自7月1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約談外賣平臺企業之後,眼花繚亂的補貼大戰暫時告一段落。但這場競爭並未停止,而是向更廣領域延伸,開闢了“新戰場”。
7月29日,美團公衆號發文稱:“我們絕不自營,絕不下場與商家競爭,只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幫助商家對接所需資源,把流量、品牌、銷量都留給商家,把安心、便捷和品質留給消費者。”
“絕不自營、絕不下場與商家競爭”的表述從側面說明,有的平臺企業開闢了“新戰場”,從過去單純的配送轉爲生產、配送一條龍。
這是一個好現象嗎?公衆對此莫衷一是。筆者認爲,這種跨界整合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一些。
補貼大戰已經讓實體門店苦不堪言,雖然銷售數量猛增,利潤卻在下降。日前,一位連鎖快餐品牌創始人對媒體表示,已經讓團隊嚴格控制所有門店外賣單佔比,寧肯徹底不做外賣了,也不想被裹挾而死。
第一財經近日也報道:不少商家不敢不參加補貼大戰,因爲對外賣平臺有高依賴度。更卷的市場、更低的價格和更少的利潤,讓競爭越來越激烈,部分地方餐飲行業協會和烹飪餐飲協會等陸續發佈倡議書,呼籲外賣平臺停止“內卷式”競爭,促進餐飲服務行業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爲彌補堂食下降帶來的衝擊,一些大中型酒店開始在門前樹立“外銷攤”。雖然這與外賣補貼大戰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但也充分說明了餐飲企業面臨的巨大生存壓力,大中型酒店尚且如此,更遑論遍佈大街小巷的小餐館了。
在外賣補貼大戰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着筆者:消費者、外賣平臺和餐飲商家到底是怎樣的合同關係,如果平臺利用優勢地位吸引消費者,進而裹挾商家,其中各方的權利義務該如何認定,平臺是否違反了相關法律規定?
補貼大戰一波未平,“新戰場”又已擺開,“新戰場”帶來的影響甚至比單純補貼還要大,因爲這關係到整個餐飲行業的鏈條重組。
資本起決定性作用的鏈條重組有兩種可能,一是促進行業進步,讓消費者獲得更多實惠;二是造成行業運行紊亂,在一片喧囂之後留下一地雞毛。
7月30日第一財經社論指出:不計成本的外賣補貼大戰,背後深層次原因是資本過剩,從而讓市場競爭滑入非理性化狀態,其潛在影響不容忽視;如同石子投入水塘,激起的不僅僅是漣漪,在共振作用下還可能沖毀塘壩。
這一點在外賣補貼大戰上適用,在“新戰場”上也同樣適用。
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要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時也強調,要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
雖然補貼大戰未被明確爲低價無序競爭,但卻具有低價無序競爭的特徵,也就是“內卷式”競爭的特徵。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也對相關企業進行了約談。相關企業必須予以重視,去者不追不代表對繼續作爲或者變相作爲的不究。
(作者系第一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