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新戰場:對決供應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實習生吳佳芸、歐思岐 北京報道

外賣大戰,正從手機屏幕裡的補貼大戰,燒向街頭巷尾的實體廚房。

京東七鮮小廚與美團浣熊食堂在一個月內齊亮相,有消費者開玩笑,“兜兜轉轉,劉強東又撿起了年少時開飯店的夢想”。騎手打趣稱,外賣的盡頭是開店嗎?

更準確地說,是平臺深度介入線下供應鏈,嘗試用互聯網的辦法,重塑餐飲製作與交付流程。

市場對兩家大廠下場做外賣實體店很是贊同,但也有少量擔憂的聲音,“小餐飲店會不會活不下去了?”

斷言“小餐飲店活不下去”可能過於悲觀,那些缺乏特色、依賴低價競爭、衛生管理差的低端快餐和幽靈廚房,將會被加速淘汰。但具備自身價值、善於利用工具的小餐飲店,不僅能生存,甚至可能在新生態中找到借勢發展的機會。

平臺巨頭的入場,本質是推動餐飲業向更透明、高效、注重品質的方向進化,創造更健康的競爭環境。不過這個過程可能並不會太快,平臺的商業模式、與商家的磨合,都還需要邊摸索邊走路。

京東迴應:是合營不是自營

7月22日,京東官宣餐飲製作平臺“七鮮小廚”,將以外賣和自提形式銷售品質餐飲,七鮮小廚的菜品主打現炒,包括辣椒炒肉、酸蘿蔔炒牛肉、木耳炒雞等,補貼後單價在10-20元。

京東還面向全國餐飲品牌與個體廚師招募“菜品合夥人”,合夥人提供菜品配方,參與分成,京東負責生鮮供應鏈、現場製作、後期配送、後廚直播等服務。

京東稱,將在三年內投入超百億元資金,在全國範圍建設超1萬家七鮮小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場探訪發現,首家七鮮小廚爆單了,門店擠滿了等着取貨的外賣員,有騎手實在等太久,只能無奈取消了七鮮小廚的8單。消費者的好奇心也非常強烈,想看看七鮮小廚是不是現炒。

22日晚間,京東七鮮小廚業務負責人劉斌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採訪時,迴應了諸多疑問。

“不搶餐飲店生意”,劉斌強調,七鮮小廚是合營品質餐飲製作平臺,是“餐飲外賣市場15年來最大的供應鏈模式創新”,初衷是“通過供應鏈的創新,幫助消費者吃到有品質又便宜的食物,幫助品質餐廳獲得更多的銷量”。

我們總結了京東外賣新模式的核心點:

合營模式,京東承擔重投入。菜品合夥人僅需提供經市場驗證的招牌菜配方,並參與菜品研發優化,京東承擔開店選址、裝修、租金、人力、日常運營等重成本與風險。

高額保底,分成激勵。每道成功入選的菜品,合夥人直接獲得100萬元現金保底分成,後續該菜品在七鮮小廚所有渠道的銷售,合夥人可持續獲得分成,上不封頂。

京東全鏈條運營。複用京東生鮮供應鏈優勢,中央工廠標準化淨菜處理、冷鏈配送,門店現炒製作、品質管控,標配24小時後廚直播、外賣配送/用戶自提,全流程由京東主導。

瞄準增量市場。瞄準解決“幽靈外賣”“黑外賣”問題。選址避開合夥人原有門店密集區,強調做“增量市場”。

當被問及與其他平臺“二房東”定位的區別,劉斌表示,核心是“菜品”與“門店”的區別。七鮮小廚上線的是“合夥人的菜品”,並非獨立檔口集合店。京東深度參與食材供應鏈和門店運營,非單純收租,品牌無需自負盈虧。

“我們心態是非常開放的。”劉斌透露,未來七鮮小廚也不排除會入駐其他平臺。

美團定位,外賣基礎設施

早在京東官宣前半個月(7月1日),美團先官宣了集中式外賣廚房“浣熊食堂”。雖然同爲線下實體外賣店模式,強調食材可追溯、明廚亮竈和履約保障,但其路徑與京東有顯著差異。

平臺賦能,商家運營。美團明確表示“絕不自營開店”。其模式是美團投資建設共享廚房空間,並通過旗下“快驢進貨”向入駐商家提供食材供應鏈服務。商家租用場地和設備,自主經營,需遵守美團的“食安日記”和明廚亮竈要求。

流量、品牌、數據歸屬商家。美團強調,平臺的角色是提供“餐飲外賣的食品安全基礎設施”,核心在於爲商家降低開店門檻、提供線上流量入口並通過平臺工具提升食安透明度。最終經營主體和品牌認知仍歸於入駐商家。

美團雖然不自營門店,但也在通過浣熊食堂切入線下供應鏈建設。美團對浣熊食堂的定位是“餐飲外賣的食品安全基礎設施”,不只是美食集合店,也可能成爲美團依託自身供應鏈向B端提供食材批發、餐飲團購等業務的通路。

截至7月初,美團的浣熊食堂已在北京、杭州開設10家店,目標3年在全國開到1200家。

難題與終局猜想

京東方面的劉斌坦陳,創新永遠是不容易的,這種顛覆式的創新,剛剛出來一定有很多不足,願意接受監督與建議。

拆解可以發現,京東與美團的路徑有明顯差異,也各有挑戰。

京東要解決的主要難題是,在重資產投入、菜品低價的前提下,如何協調保底分成、品質投入與運營成本,盈利模型需要驗證。

美團的挑戰在於,平臺與商家利益的平衡,在平臺抽傭的前提下,租金、食材與運營成本最終需商家承擔,如何保障商家利潤,商家是否有動力入駐?

兩大巨頭的線下佈局,標誌着外賣競爭進入深水區,焦點從線上流量和價格補貼,轉向餐飲供應鏈本質。

最終,能否真正實現“高品質、低成本”的承諾,是外賣新模式的命門。

對京東來說,需要持續吸引並留住有競爭力的“菜品合夥人”,把店開到1萬家;對美團來說,需要吸引商家入駐,並維持浣熊食堂內商家的健康運營。

兩家的三年目標都不小,美團雖然是1200家,數字上比10000家小,但浣熊食堂是集合店,下設不同品牌,整體規模難度可能不遜於京東。如何在全國複製,並且保證每家店的出品、服務和食品安全不走樣,也是很大的挑戰。

此外,線下實體店看似開啓了外賣的下半場,但終究商業模式真的進入下半場了嗎?平臺間激烈競爭還需要剋制“盲目”的部分。

這場圍繞“吃”的終極戰役,纔剛剛拉開重資產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