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冷思考:無休止的強補貼“內卷”,透支的是行業生命
近日,外賣大戰持續引發關注。餐飲商家訂單量屢創新高,消費者享受低價奶茶和咖啡,似乎一切都朝着繁榮的方向發展。然而,市場火熱的表象背後,卻潛藏着非理性消費的泡沫,以及行業利潤不斷攤薄、內卷式競爭破壞行業生態的嚴峻現實。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麼、美團、京東三家平臺企業,要求理性參與競爭。
據媒體報道,在大額紅包的刺激下,大量用戶涌向平臺激情下單,外賣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活躍景象。然而,這場由補貼撬動的狂歡,並未帶來市場容量的實質性、大規模擴張。因爲,餐飲行業的市場需求和容量是有限的,平臺補貼導致堂食和外賣價格倒掛,外賣訂單的爆發式增長背後,是堂食人羣的急劇減少,是商家客單價下滑、利潤率下降,是外賣騎手疲憊不堪,是平臺瘋狂燒錢,最後消費者卻表示“喝不動、吃不下”了。錢花了,商品生產了,東西賣出去了,但好像沒有贏家,更多的是白白浪費。
這場外賣“三國殺”愈演愈烈,究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誰都不願意放過即時零售這塊蛋糕,各大平臺都想擴展自己市場的邊界。但即時零售是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展的最佳實踐,其生命力在於便利、品質與效率,而非資本驅動的價格狂歡,更不是價格戰引發的亂象頻出。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近日在媒體上公開回應:“我們不想卷,我覺得這樣卷沒意義。”
靠補貼留住消費者,是資本產生的幻覺。“補貼一停,感情歸零”,訂單的增長,未必會換來用戶規模、黏性的實質性提升,還會分散平臺戰略重心。而餐飲的供給也有別於零售,不能通過提前備貨和產線複用,實現在某個週期內批量爆發,如果執意用峰值單量來匹配供給,先不論餐飲業是否有這個能力,在需求恆定的情況下,最終會導致產能無效溢出。這就是爲什麼商家感覺“賠本賺吆喝”,甚至出現有商家在補貼時段直接選擇關店。
當補貼日趨同質化,決定最終走勢的真實戰線分野,將從“眼球效應”,轉移到履約能力與本地供給網絡的博弈上。每一輪補貼大戰的終局戰場,從來都不是流量秀場,而是對基建配套能力的終極考驗。消費者下單了,你是否能接單?最快多久能送到?產品質量能否保證?這比補貼遊戲更能俘獲人心、提升用戶忠誠度,讓真金白銀的投入獲得實際轉化。
無休止的“強補貼”競賽,不僅是對資本效率的極大浪費,更可能扭曲市場信號,透支行業生命,最終導致供給失衡與體驗崩塌。穿透訂單暴漲的表面繁榮,這場擊穿價格底線的外賣大戰,是時候冷靜思考下了。各平臺與其瘋狂內卷,不如商討共贏發展要怎麼走?只有行業告別補貼狂歡,告別燒錢營造的虛假繁榮,真正迴歸用戶體驗和技術創新時,外賣市場才能實現可持續增長。
補貼混戰只會激化行業深層危機,暴露出的是相關平臺自身創新能力和動力的不足。競爭的終點,不應是數據攀比,而應是整個即時零售生態的良性發展。平臺必須學會“分蛋糕”,攜手一起“做大蛋糕”。商業競爭,終究要回歸到優質服務的比拼上來,提升平臺履約時效,讓消費者有更好的消費體驗,纔是留住用戶的根本。平臺各自細分經營賽道,開拓新市場、創造新習慣,築牢自己的護城河,把選擇權交給商家和用戶,纔是贏得市場長久發展的關鍵。
特約評論員 焦楊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