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是怎樣被捲入這場“外賣大戰”的?

價格戰無贏家

"外賣三國殺"漸酣,所有人都在瘋狂下單。

根據7月12日的消息,當天,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量達到了1.5億。而一週前,這個數字是1.2億單,其中餐飲訂單突破1億。

這是一場本不應該出現的戰鬥。它超額投入的意義至今不明,坊間有個笑話,各家從年初的all in AI,變成了all in 外賣,因爲WAIMAI有兩個AI。

但它發生的時間點是明確的,從今年4月京東入局,再到阿里從業務到組織的全面加碼,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外賣行業面臨着超過800億補貼的衝擊。這種超大規模、超低價格的戰爭,也將美團拖入了其中。

從過往來看,夏季一直是外賣傳統高峰,美團去年的訂單峰值也出現在夏季。那是2024年8月7日,美團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活動助推下,單日即時零售訂單突破了9000萬單。

雖然今年和去年有所不同,美團的峰值訂單日提前了33天,也並非只靠奶茶咖啡衝單,但整體來看,這次的增長仍然發生在新一輪補貼大戰中,整個市場的氣氛被烘托到了頂點。戰報像雪片一樣紛至沓來,讓這個7月成爲了第一個外賣雙11。

只是無論是1.5億單的美團,8000萬單的淘寶閃購,還是6月份日訂單量迅速超過2500萬單的京東,我認爲都不該爲此歡呼。甚至,我爲美團感到惋惜,對於這家已經拿下70%市場份額、正在行業生態上持續投入的老大來說,這場額外投入可以說毫無必要。

16日晚,《晚點》發佈了對王莆中的採訪,可見整個採訪當中,王莆中反覆透露了一個意思——美團不願參與內卷,並且一直在反對內卷,最後還是被捲入,但參戰是爲了生存。

王莆中的一個觀點令我共情,他說,外賣大戰帶來很多無效內卷和泡沫,這是值得各界討論和反思的。是啊,互聯網發展至今已逾二十年,何以我們總是踏入同一條河流?

以往的任何一次營銷大戰都說明,伴隨着參與的深度越深,商戰的烈度越強,組織很容易跨過理性邊界,變成了爲把短期份額推進幾個百分點而投入無限資源的消耗戰。

一旦大家如夢初醒,會發現颶風過境後,滿地都是無法被消化掉的"半杯奶茶"。

01補貼是外源性刺激

這輪外賣補貼大戰,在短期內推動了行業規模迅速攀升。

但須知,補貼屬於外源性刺激,可以類比的是生物醫藥領域的一個現象——點火效應,即女性在使用GnRH類似物初期,會在很短的時間裡,推動體內激素水平迅速攀升,只是,這種攀升,是一過性的。

補貼是給外賣行業點了一把火,但低價狂歡帶來的增長,很有可能也是一過性的。

迴歸以往的補貼大戰不難發現,能發揮最大效應的階段是整個行業的拉新階段,那時候廣闊的市場宛如未開墾的荒地,加把勁多施肥,就能打出成片的良田。但中國外賣市場,經過上一輪的外賣大戰,已經過了市場培育期,進入了平穩期,用戶規模並非在起量階段,甚至已經接近飽和。

以現階段三家平臺的訂單量來看,日單量總和很快將摸高3億,另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達5.45億人,佔網民整體的約五成,遠超其他國家。

當然,對於市佔率不高的玩家來說,目前階段的補貼仍有一定拉新作用。只是大家都是互聯網老法師了,一定都考慮過一個問題,在已經告別GMV崇拜的階段,拉新和短期的GMV攀升,都不是企業追求的有效增長。

真正的有效增長,應該是能夠爲企業創造利潤的增長,它需要通過留存和復購來獲得。

但是這波增長主要通過平臺繳納"奶茶稅"來實現,原因很簡單,正餐外賣是一個相對剛性的市場,有相對剛性的用戶,每餐支出也相對固定,這些人以前一天最多點三次外賣,現在也一樣。所以,單量的增長主要還是要靠非剛性餐點來實現,尤其是客單價不高、用戶以裂變性強的青年客羣爲主的奶茶。

據IT桔子統計,這輪累計800億元的外賣補貼,差不多相當於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創業企業獲得的全部融資。當前最熱的"奶咖衝單法",也是電商流量邏輯主導下的產物,其目的是短時衝單佔領心智,而非真實可持續的需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研究認爲,消費者的支出決策主要取決於其預期的長期平均收入,而非短期或臨時性收入波動。現在的補貼屬於非常規的"轉移支付",是突然的"意外之財"(外源性刺激),而奶茶作爲非剛需品,彈性係數很大,發補貼了,消費者就多點一杯,但消費者的預期長期平均收入並沒有變化,沒了補貼,消費習慣就會迴歸原來的樣子。

在市場平穩期,靠補貼拉新的效率在一定時期內看似有效,但其實很快就邊際遞減,至於留存率,就看補貼沒了,還有多少唄。

此外,正因爲這些需求非剛性,所以補貼也很容易招來薅羊毛的客戶,這些"羊毛黨"烏泱泱涌入,他們對於平臺的意義,僅在於創造單量,長期不具備穩定貢獻高ARPU的能力,顯然,他們也並不是平臺的目標用戶,平臺爲此付出的運營、治理成本,可能非常難打平。

02 高額補貼會破壞行業生態

由於GnRH類似物會產生點火效應,有些人將它誤認爲是外源性激素,實則非也,GnRH類似物其實是一種激素抑制劑,在經歷了短期的攀升後,用藥者體內的內源性激素水平會迅速下降,甚至達到類似摘除卵巢的效果。

對於外賣行業來說,長期來看,補貼大戰很有可能也會達到類似的效果,它會破壞整個行業的健康循環。

這不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情。2015年前後,在線教育行業曾經經歷過一輪補貼大戰,當時高途內部絕大部分聲音都是要參戰,但創始人陳向東堅決不同意,因爲靠補貼是無法實現正向UE的,那些用虧損換回來的用戶,很多也都是羊毛黨。一旦哪天補貼退坡,這些習慣了低價甚至免費的用戶,就會不高興,就會拂袖而去。

但這只是補貼造成的短期問題,長期來看,在外賣這類需要強基建的行業裡,補貼還會造成經典的"囚徒困境"。

雖然補貼之下,生意看似紅火,但商家並不確定平臺什麼時候會停止補貼,如果自己貿然增加了人手、簽訂更多供貨,擴張了產能,萬一平臺停止了補貼,消費者點得少,或者點別家的了,那自己前期的投入就打了水漂;

商家也不知道別家是否擴張,如果別的商家擴張,自己不擴張,就有可能損失訂單;

對於平臺而言,也很難知道商家的供給能力能否跟上,甚至坦率來說,也不知道自己還能補貼多久,對於自己製造出的"短期需求洪峰"造成的各種卡餐,其實是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

而平臺與平臺之間,更頗有些騎虎難下,繼續補吧,效用邊際遞減,即使份額增加,資本市場也並不買賬,不補了吧,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費,打了水漂了。

戰爭一旦開始,所有企業都要跟着卷。汽車行業也發生過這樣的事。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曾表示,奇瑞此前參與了車市價格戰,參與了"內卷",但已經有所調整,"我們現在不追求銷量的排名,質量的排名比銷量重要,利潤的排名不如創新重要。銷量我們可能搞不過別人,所以換一個方向。"

是的,當所有人都捲起來時,其實就陷入了"囚徒困境",並因外界的噪聲擾動而加劇。坦率說,誰不喜歡補貼呢,現在一份飯,補貼+券算下來只需要二三十甚至更低,每天三頓加一杯奶茶,生活成本大幅降低。從個人經濟理性來講,我倒是希望"外賣三國殺"繼續打下去,幫我省錢了。相信,和我一樣"搭便車"的消費者並不在少數,況且還有很多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大家鼓譟,誰都不敢輕易認慫了。

《風俗通義·佚文》有句話說得好,"殺君馬者道旁兒",馬兒奔跑時,路旁的人是會誇讚馬跑得快,騎馬的人,要麼得意忘形,要麼拉不下臉,會鞭策不已,馬是跑得更快了,但最終使馬力竭而死。

做生意,終究是場馬拉松。如果只爲一時起量,只爲收穫外界幾句鼓譟,那就並非理性的決策了。

這樣的前車之鑑,並不遙遠。也就僅僅十年前,百團大戰中,那些用融資發券,期待以價換量的O2O公司,基本都已經隱入塵煙了。

或許這次大戰中的巨頭不會這樣,但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價格戰無贏家,"爆單效應造成的是非理性消費、客單利潤攤薄,騎手疲於奔命、影響商品與配送服務質量。不在質量和服務上下功夫,最終會讓利於消費者。"

03 學美團,究竟該學什麼

商戰的可怕之處在於,會把所有玩家都席捲起來,形成劇場效應。你補了,他補了,於是我也不得不補,哪怕只是出於防禦。7月初,美團"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在此次補貼大戰中,美團的動作最爲剋制,但其補貼的效率很高,這是因爲在外賣場景裡,美團早在2013就開始搭建增長飛輪,而飛輪效應的特點是,伴隨着轉數增加,飛輪在越轉越快的同時,需要輸入的動力越來越小。

所以這一次,美團只是在價格體驗上加了一點點碼,就能驅動很高的增長。

但還是那句話,不必爲美團歡呼,因爲這是一次原本不必要的衝單,而全行業的補貼一定不可持續。

即便用亞馬遜的增長飛輪來作爲參照,美團不同的地方在於,餐飲行業不具備規模效應,其成本剛性很強,所以商家側的降價空間不會很大,如果平臺希望通過補貼來拉新、留存、促活,然後促進商家的交易規模,以此來平抑商品價格,提升消費體驗,再進入下一個循環。那可能會失望,因爲一盤辣子雞,雞的錢、辣椒的錢、炒菜師傅的工資、商家的房租都是很難降的。

這些都是剛性成本,甚至各平臺的補貼大戰,導致訂單瞬時增加,反而會造成短期內房東也趁機漲價,使得商家的成本增加,商家的利潤不增反減。這就是"內卷"。

實際上,美團的增長飛輪比電商的要複雜的多,因爲外賣用戶的體驗,除了價格和豐富的供給之外,履約水平也很關鍵。甚至可以說,履約能力纔是美團的核心能力,網格化運營的服務區,算法高效匹配的商家和運力,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

今天的外賣"三國殺",其實是在爭奪即時零售入口。過去幾年,美團在即時零售領域實現了難能可貴的突破性增長,其實這個機會,大家看到的時間點都差不多,只是美團最重視,目前單量最多,這的確是值得學習的。而在這中間,美團豎起高高的能力壁壘,挖下了深深的護城河。

那麼,大家學習美團到底應該學習什麼呢?

答案肯定不是補貼,沒有哪個企業會將補貼當做護城河。現在我唯一擔心的是,大水漫灌、逐漸陷入狂蹈的補貼大戰,反而會對行業產生衝擊,埋下擾亂各平臺長期發展的隱患,到時候,沒有人會因此得利。

其實,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在各自領域夯實自己獨有的競爭力,纔是長久之計,巨頭們沒必要在同一個領域來回撕扯。正如微軟專注於操作系統,谷歌深挖搜索,蘋果專於硬件,英偉達不親自下場做 AI 應用,大家的資源、能力最大化,最終科技發展、消費者獲益、投資者得到回報,宏觀增長飛輪高速運轉。

正如王莆中所說,美團也知道這樣卷沒有意義,他們也不想卷,但一旦"別人用非理性的方式衝擊你,你就得被迫反擊。如果在主營業務上我們不參與的話,連轉 AI 的機會也沒有了。"

是的,WAIMAI裡看起來有兩個AI,實際一個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