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規模私募90後老闆捲入“盜竊門”,其投資策略是怎樣的?
文|翠鳥資本
近日,中國私募圈又出了負面新聞。
一家百億私募掌門人,被疑與美國一宗商業機密竊取案的嫌疑人是同一人。
更爲微妙的是,涉事的中國私募,是近兩年增長勢頭最猛的量化機構,規模增速可謂“業界第一”。
衆說紛紜之際,這件事情有很多細節值得咀嚼。
“XIAO ZHANG”
公開信息顯示:一名中國公民因涉嫌於2021年在馬薩諸塞州工作期間竊取其僱主的商業機密而被波士頓聯邦大陪審團起訴。
這位嫌疑人的名字爲“XIAO ZHANG”。
這個人盜竊了什麼呢?
起訴書披露:2021年,上述人士涉嫌使用虛擬專用網絡,複製了其僱主的代碼、項目和研究成果,他隨後利用被盜資料,意圖在中國建立自己的投資平臺。
這個線索指向了一個關鍵人物:張瀟。
他是大名鼎鼎的磐鬆資產的創始人,並擔任着這傢俬募的投資總監。此前曾在美國對衝機構Arrowstreet Capital任職,在2022年創立了磐鬆資產,今年33歲。
這宗盜竊事件傳播開來後,磐鬆資產始終未承認、也未否認“XIAO ZHANG”與其創始人張瀟之間的“關聯”。
磐鬆資產之所以名氣不小,與其管理規模有關。
據其官方發佈的消息,磐鬆資產2022年上半年成立,用了兩年時間(2024年3月)便實現了50億元管理規模,之後在2024年7月實現了百億規模。
熟悉過去兩年A股的投資者想必十分驚訝:如此慘淡的行情,量化基金經理竟然能夠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資金都來自何方?哪些高淨值客戶掏出了真金白銀,信任這家新設立的公司?
我們來看看業績曲線。
還記得去年四季度的微盤股行情嗎?
磐鬆資產在2023年8月設立了這個小衆策略,並“完美”貼合了行情。至今過了一年有餘,產品成立以來的收益率超過30%。
從淨值收益來看,張瀟帶領的團隊有着很強的“代碼武器”。
“前東家”牛在哪裡?
那麼,XIAO ZHANG從前僱主的系統中,究竟偷了什麼重要文件?
Arrowstreet Capital總部位於波士頓,其主要投資策略依賴於系統化和數據驅動的方法,主要聚焦於全球股票市場。
相關資料顯示,這家對衝基金善於結合先進的數學和統計方法,識別市場中的低效併產生回報。
這個機構官網特別註明:投資策略涉及全球小盤股、非美國股票以及新興市場股票。
從寥寥數語的介紹可以看出,小市值股票是其競爭優勢,亦是諸多基金機構並不會單獨提及的競爭優勢。
上文提及磐鬆資產早在微盤股行情大熱前,就已涉及微盤股指數增強策略,可謂在中國私募行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競爭優勢。
限於信息披露極爲有限,我們無法進一步確認Arrowstreet Capital是否細緻研究過中國微盤股和小盤股,以及研究深度。
追蹤投資策略
既然出現疑似“偷代碼”的訴訟,那麼張瀟執掌的磐鬆資產主打什麼投資策略?
我們或許能找到潛在的線索。
我們從磐鬆官網發現了些許信息,比如股票回報預測模型對A股市場的“穿透”,具體結論如下:
其一,價值因子的擁擠度大幅上升,A股價值策略在未來會更難獲得超額回報。
其二,傳統的估值指標無法充分揭示一家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
其三,價值類信號結合更復雜的數據,諸如公司成長性調整、無形資產調整和關聯模型降低估值噪音等。
其在上述研究報告中還提及:“限於知識產權保護,我們無法提供更深入的方法細節。”
看來,磐鬆眼中的價值策略的“秘密武器”,或涉及相關量化策略下的價值類信號挖掘。
換言之,這或是對衝基金參與行業競爭的“核心代碼”來源。
“沒有自營盤”
2023年1月,磐鬆資產曾發佈《公平,公平,還是公平》的文章,旨在給自己在量化圈提升“置信度”。
按照它的說法,旗下並沒有任何所謂的“自營產品”,對所有客戶一視同仁,公司合夥人及員工均可申購與客戶相同的產品,並持有相同的份額。
實際上,這多多少少有點在“暗諷”部分同業機構,因爲量化行業設置自營盤的機構比比皆是。
所謂自營盤,就是投資機構利用自有資金或者員工資產進行投資,與管理外部客戶的資金截然不同,裡面存在着些許職業倫理問題。
磐鬆資產亦分析稱:同一家機構的自營產品和資管產品存在投資標的高度重合的現象,有可能變相實現利益輸送,比如通過指定交易順序或暴露更多的資管產品信息給自營產品做決策。
這種方法就是“肥了自己,虧了他人”。
磐鬆資產的“坦承”是一種宣傳話術,還是恰有其事?限於私募機構都是“黑匣子”,除非親身參與這傢俬募的內部運作,否則是難以證僞的。
知名偷盜代碼事件
在對衝基金行業,代碼被偷盜的案例並不罕見,這直接影響着一家投資機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早在2011年,一家華爾街高頻交易公司聲稱其算法代碼遭到盜竊。隨後,旗下一位員工遭到起訴,稱其涉嫌盜取公司的一些重要交易策略代碼,並將其轉移到其他地方。
顯而易見,高頻交易背後依靠的就是有競爭力的策略模型,一旦被竊取,這個投資團隊的底牌就讓外界所知曉,優勢就喪失了。而盜取者的身份之一,就是曾經在這家公司任職的員工。
再如2013年的Ennis Group數據泄露事件,黑客入侵了該公司的內部網絡,竊取了多個敏感信息,涉及交易策略、代碼以及金融數據。
這種由外部黑客入侵對衝基金的事件,背後體現了一家投資機構內部風控體系的巨大漏洞,能夠讓黑客快速攻破。
此種風險事件還發現於金融巨擎高盛,2018年曾爆出這家機構前員工被指控偷竊其高頻交易代碼並試圖將這些代碼轉移到一個競爭對手的公司。
換言之,對衝基金的算法代碼和交易策略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一旦被盜,不僅可能導致直接的財務損失,還可能危及其行業地位、品牌形象以及客戶的信任度。
這也凸顯出,在人工智能時代,大類資產交易越來越依賴複雜的算法和交易模型,而“保密”變得越來越重要。
※此文爲翠鳥資本原創文章,未獲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