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02年就有穩定幣?董瑞斌:悠遊卡即是「臺版穩定幣」
兆豐金控暨兆豐銀行董事長董瑞斌。圖/呂欣芷
穩定幣(Stablecoins)近來成爲熱門話題,兆豐金控暨銀行董事長董瑞斌31日與媒體座談,直言對穩定幣抱持保守看法,對於發行機構而言,自然會有利基想去爭取,但對消費者來說並不具吸引力。他並形容,臺灣其實早在2002年推出的悠遊卡,就有類似穩定幣的概念。
董瑞斌指出,穩定幣的誕生是爲了解決虛擬貨幣高波動性問題,美國近期通過的《天才法案》(GENIUS Act)有四大重點,包括穩定幣用途僅限交易(Payment)或清算(Settlement),並非投資標的,第二是不付孳息,第三是專案儲備,發行機關必須按月公佈儲備機構,旨在要求透明度,第四是成立主管機關發行特許執照。
不過,其最大問題在於,目前還沒規範手續費,且發行機構可以所謂的約當現金變現,例如購買債券賺取利息,但對消費者而言沒有利息,等於發行機構跟使用者無息貸款,而用戶還不像存款可領利息,是不公平的產品。
至於對大型機構是否有誘因?董瑞斌則說,大企業更不該用穩定幣,愈大額的資金,使用穩定幣後反而損失利息成本,且就算透過穩定幣,也沒有規避到匯率風險。
董瑞斌最後形容,其實臺灣早就有「臺版穩定幣」,20多年前推出的悠遊卡,就是類似穩定幣的概念,同樣是不孳息產品,且僅限支付用途,也是百分之百放在銀行信託保管,雖然功能不完全一樣,但本質是相同的。
他舉例,消費者並不會把大額資金儲值在悠遊卡,且臺灣銀行家數多,ATM遍佈全臺,信用卡使用亦十分普及,況且信用卡還能延後支付,同樣的道理,相較臺灣消費者現行可使用的工具,穩定幣並沒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