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穩定幣開啓監理科技新時代
比特幣和以太幣被視爲「證券類」的數位資產,要上岸轉換成法定貨幣時,還是需要穩定幣來做中介。圖/美聯社
過去外界看待加密貨幣,總感覺隔着一層神秘的面紗,再加上其去中心化的運作方式,使人往往有洗錢工具的聯想。但隨着穩定幣的發展,爲使穩定幣成爲主流金融商品或工具,主要發行者在《天才法案(Genius Act)》完成立法之前,就主動宣示進行相關法遵作業。
《天才法案》通過後,更是具體要求發行者要做好那些消費者保護法,建立有效的反洗錢機制,並協助執行政府的金融制裁措施,以強化國家安全。而這些新的監理要求與挑戰,都有待運用監理科技來落實。
過去加密貨幣的誕生,主要是對傳統金融體系的反抗,因此有去中心化的設計等等。現在爲了更大的成長空間,當然就必須接受體制法律的要求。《天才法案》規定,穩定幣發行者必須遵守《銀行保密法(Bank Secrecy Act)》,明確要求他們建立有效的反洗錢、落實法遵與盡職調查,包括風險評估、制裁名單驗證和客戶識別。並且在法律要求時,穩定幣發行者要能扣押、凍結或銷燬相關穩定幣。除此之外還要追蹤整個交易流程,從區塊鏈地址到銀行帳戶,消費者的身分以及資金的流動,都要做全天候即時的監測。而監測的結果必須能夠做「顆粒化(granular)」的紀錄與報告。
實際上,KYC相關的監理要求對穩定幣的挑戰甚大,例如過去在區塊鏈中存在已久的匿名交易,現在要如何來追蹤查驗這些交易者。再如許多穩定幣用於跨境支付交易,但這些國家的監理要求不同,也使得整個問題更加混雜。此外穩定幣可快速全天候自動化的交易,所衍生即時監測的需求,也有待解決。當然穩定幣大都在去中心化平臺交易,也是增加監理破碎化的挑戰。
因此未來穩定幣交易作業的KYC作業,應無法再用傳統半人工的方式,用試算表的黑名單來比對揪出可疑名單,而必須善用監理科技。由於穩定幣已經「代幣化」,因此可善用其「可程式化」與「智能合約」,在區塊鏈上設計規定一些邏輯條件讓它自動執行。
屆時資金就會依照原先設計好的條件來流動,而無須人爲的介入。此外也可設計動態風險評分機制,例如原本被視爲低風險的錢包,突然有大金額的跨境交易,就可即時調高相關交易者的風險評分,以利在風險升高前便可提前監測。此外在交易的過程中若符合相關條件,客戶的相關資料都必須回傳,以確保交易的可追溯性,並降低非法使用的風險。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天才法案》還有一個配套的「清晰法案(CLARITY Act)」,規定不同的加密貨幣由不同的監理機關來負責。例如非屬穩定幣的加密資產,如比特幣和以太幣,被視爲「證券類」的數位資產,因此由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負責。而穩定幣因屬支付性質,則由銀行監理機關進行監督。因爲目前許多加密貨幣的投資,都是透過穩定幣來進行。這些加密貨幣要上岸轉換成法定貨幣時,還是需要穩定幣來做中介。因此設計銀行爲監理機關,在穩定幣上岸或下海的關口進行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