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烏克蘭進退維谷 臺灣還有退路?(江岷欽)

烏克蘭至少還有歐盟與歐洲領袖「撐場」,但臺灣若遭遇衝突,背後會有誰?(美聯社)

從阿拉斯加到白宮,短短兩週的峰會營造出「和平在望」的氛圍。然而,法國總統馬克宏的一句話直指要害:「叫它休戰(truce)也好、停火(cease-fire)也罷,我們不能在炸彈聲中談判。」語言可以粉飾,砲火卻不會說謊。

烏克蘭的處境,正是「存在與荒謬」的矛盾。俄羅斯的要求依舊嚴苛:承認其對克里米亞、盧甘斯克、頓涅茨克、赫爾鬆與札波羅熱的併吞;烏克蘭保持中立與去軍事化;不得加入北約。烏方則拒絕割地,並提出將北約與歐盟納入「安全保證」構想。其實,這些分歧遠比戰場更爲深刻。

近日,雖然歐洲領袖努力把川普從「割地換和」拉回「安全保證」框架,但機制模糊,莫斯科也立即表態拒絕北約涉入。所謂突破,實則脆弱。根據《紐約時報》8月19日的報導,普丁連澤倫斯基的名字都不願提,要如何坐下來談?普丁的姿態不只是傲慢,也等於否定談判的對等性,更意味着:會談只是戰術拖延,而非真正妥協。

另一方面,川普則充分展現了「舞臺政治」的本質。他既是「表演者」,也是「交易總統」:熱衷於鏡頭前展示成果,卻習慣以交易換取表象的和平。他前期要求立即停火,卻在阿拉斯加與普丁會面後轉向「割地止戰」;白宮會議在歐洲領袖施壓下,才被迫回到「安全保證」的語言。然而川普的承諾僅停留在「美歐協調」的模糊說辭,缺乏制度與軍事支撐。更具諷刺的是,就在談判進行時,俄軍仍持續以無人機轟炸烏克蘭基礎設施。和平會談,反倒成了戰爭的遮蔽。

儘管如此,烏克蘭至少還有歐盟與歐洲領袖「撐場」。這次白宮會議,法、德、英、義、芬蘭,以及歐盟與北約領袖集體陪同澤倫斯基,象徵政治與輿論的護航。但臺灣若遭遇衝突,背後會有誰?美國雖有《臺灣關係法》提供軍售與自衛協助,卻無共同防禦條約;日本雖視臺海爲核心利益,但角色仍受制於憲法與內部政治;歐洲與其他夥伴多半隻能提供政治聲援、經濟制裁與技術合作。這不是北約式的安保鐵傘,而是分散拼接的威懾拼圖。

因此,臺灣必須警惕「語言的陷阱」。烏戰提醒我們:把 cease-fire 換成 truce,不會讓砲聲靜止。若休戰只是凍結現狀,便是合法化侵略成果;若停火缺乏監督,就成爲下一輪攻勢的前奏。馬克宏的提醒──「不能在炸彈聲中談判」——對臺灣更具警示:真正的安全保障,必須先讓砲聲止息,而非用文字裝飾戰爭。

當然,這也呼應了季辛吉的警句:「與美爲敵、危險至極;與美爲友、命都沒有。」對臺灣而言,啓示並非「疑美」,而是降低單點依賴、提高自持能力,以免命運繫於個人領袖的擺盪。

臺灣的「退路」,其實是「前路」。烏克蘭的鏡像提醒我們:戰略上必須強化拒止能力,確保敵人無法速勝;聯盟上,把美、日、歐的支援體系制度化;敘事上,嵌入盟友利益,使背棄臺灣代價高昂;政治上,把國防準備納入民主程序,避免舞臺化與情緒化。

烏克蘭的困境在於,敵人強硬,仲裁者搖擺,盟友有限。臺灣真正的退路,不在撤退,而在前推:讓拒止能力可信,讓盟友關係具體,讓敘事資產牢固。如此,當危機來臨時,支持臺灣不只是道義選擇,而是現實必需;背離臺灣,不只是羞愧,更是代價。

(作者爲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